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8-21 16:07:56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 通訊員 王美英)8 月 19 日,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如約而至。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小兒外科病房,曹振杰教授剛結束一臺新生兒胸腔鏡手術,手術服上還帶著消毒水的味道。“孩子術后反應挺好,從新疆千里之外來西安的家屬總算能松口氣了。” 他笑著說,眼里的疲憊被欣慰沖淡。從醫二十余年,這位小兒外科專家始終扎根臨床一線,在被稱為 “啞科” 的兒科領域,用耐心與匠心守護著萬千患兒的健康。
從醫之路:始于初心,忠于熱愛
“小時候聽家里人說,醫生和老師是靠技術立足的職業,永遠不會過時。” 曹振杰的從醫選擇,最初源于家庭的樸素認知。九十年代考入河南醫科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兒科系 —— 這個當時被不少人認為 “又累又難” 的專業。
開學第一課,講臺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深深觸動了他。他們說起兒科工作的點滴,眼里有光,“小孩是世間最純粹的生命。” 這份初心,在他實習時愈發堅定。彼時,他在兒科血液病組遇到一名五六歲的患兒,小小年紀竟能自己跑醫院復查、乖乖吃藥化療。“我們一群大學生圍著他,聽他講治療過程,那股懂事勁兒讓人既心疼又佩服。” 那一刻,曹振杰暗下決心:要做能守護這些小生命的醫生。
因偏愛手術的 “干脆利落”,他后來選擇了小兒外科。“小孩術前可能怕你怕得直哭,術后卻會奶聲奶氣地叫‘叔叔好’,那種信任感太珍貴了。” 二十多年來,這份被需要的溫暖,成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兒科 “啞科”:在哭鬧中讀懂生命密碼
小兒外科被老教授們稱為 “啞科”—— 患兒不會表達,病痛只化作哭鬧;家長焦慮萬分,描述往往摻雜情緒。“看病講究‘三證合一’:癥狀、體征、證據。但對孩子來說,‘癥狀’只有哭聲,‘體征’得靠醫生一點點摸出來。” 曹振杰說。
為了準確判斷病情,他練出了一套 “特殊技巧”:給孩子做檢查時,先陪他們玩十分鐘,熟悉了再動手;觸診要放到最后,用玩具轉移注意力;實在不配合,就等孩子睡著后,在家長協助下輕輕檢查。“成人檢查十幾分鐘搞定,孩子可能要花半小時,甚至反復幾次。” 他記得有個腹痛患兒,白天哭鬧不讓碰,他半夜三次去病房,趁孩子熟睡時才摸清痛點,最終確診為腸內疝,及時手術避免了腸壞死。
手術臺上的挑戰更多。孩子器官小、血管細,器械也得 “量身定制”:新生兒用 3 毫米的微創器械,一百多斤的胖孩子得把成人器械和兒童器械混搭著用。“我們常說‘用巧勁’,比如做食道閉鎖手術,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我們用磁吻合技術,創傷小、恢復快,現在已做成世界首例。” 這些年,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題,讓微創技術在小兒外科落地生根。
技術革新:從開放到微創的 “跨界者”
“我們這代醫生,剛好趕上了外科技術的‘迭代潮’。” 曹振杰感慨道。他剛入行時,小兒外科以開放手術為主;2000 年后,微創技術迅速普及。“老師教我們開放手術的扎實功底,我們又自學了腔鏡、機器人手術,算是‘兩條腿走路’。”
這種 “跨界” 優勢,讓他在臨床中更游刃有余。遇到復雜病例,他能在微創與開放手術間靈活切換。“比如腫瘤切除,能微創就盡量微創,減少創傷;但如果粘連嚴重,就果斷中轉開放,安全第一。” 他坦言,技術革新永無止境,現在團隊里的年輕醫生一入行就接觸機器人手術,進步飛快,“我們這些‘老大夫’也得跟著學,不然就跟不上孩子們的需求了。”
2020 年來到交大一附院組建小兒外科時,他就帶著這份 “兼容并蓄”的理念。團隊里既有精通外科手術的博士,也有擅長美容縫合的專家,更有從 ICU 調來的資深護士。“小兒外科不是單打獨斗,得靠團隊。” 如今,科室已形成了聯合磁牽引/磁壓榨技術的腔鏡微創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兒童肝膽胰疾病兩項關鍵技術,1.3mm腔鏡技術治療新生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和肺氣道畸形,單孔腔鏡手術治療腹腔實體腫瘤,腔鏡結合整形美容縫合技術減輕兒童術后瘢痕三項特色微創手術。
醫者仁心:“偶爾治愈,常常安撫”
“曹主任,孩子今天拉了兩次,您看正常嗎?” 微信里,一位患兒家長發來消息,附帶一張照片。這樣的咨詢,曹振杰每天要收到上百條。“我手機里有三個隨訪群,家長們隨時找我,哪怕半夜發消息,我看到了都盡量回。”
他常說:“醫生的職責不止于治病,更要安撫人心。” 有個患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寶寶,術后家長焦慮得失眠,曹振杰每天早晚都主動匯報孩子情況,持續了三個月。“現在孩子能正常吃飯了,家長說‘您比我們還上心’。”
面對焦慮的家長,他總有辦法化解。“如實告知病情,幫他們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他記得有位孕期查出胎兒畸形的孕婦,一度想放棄,他帶著團隊查資料、做評估,告訴她 “孩子出生后手術成功率有 90%”。最終,孩子順利出生并手術,如今已健康成長。“有時候,醫生多說一句話,就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
未來展望:扎根西北,守護更多孩子
“我們的目標是,讓大西北的孩子不用跑北上廣,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 曹振杰說。目前,交大一附院小兒外科已形成新生兒外科、兒童腫瘤、微創外科等亞專業,陸港院區還引進了機器人手術系統,“高精尖技術要服務本地患兒,這才是價值所在。”
他還希望推動分級診療,與省內其他醫院兒科合作,互補共贏才能讓更多孩子受益。 甚至,他盼著有一天能把成熟技術通過 “一帶一路” 分享出去,“讓中國的小兒外科技術幫助更多國家的孩子。”
醫師節這天,曹振杰的日程表依舊排得滿滿當當:上午兩臺手術,下午門診,晚上還要看病例。“對醫生來說,每天都是醫師節,只要能看好病,就是最好的節日禮物。” 他笑著說,眼底映著病房窗外的陽光,溫暖而堅定。
在兒科這片特殊的天地里,曹振杰和無數兒科醫生一樣,用專業與熱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晴空。他們的堅守,正是醫者仁心最生動的注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丹凤县| 武平县| 昭觉县| 自治县| 潜江市| 吕梁市| 北流市| 柞水县| 新余市| 宜兴市| 白城市| 兴和县| 微山县| 井冈山市| 新郑市| 七台河市| 靖远县| 常宁市| 堆龙德庆县| 乌鲁木齐市| 大荔县| 安平县| 阜南县| 西安市| 华容县| 双桥区| 汤原县| 莱芜市| 堆龙德庆县| 新竹市| 岫岩| 南溪县| 光泽县| 桐庐县| 疏附县| 南部县| 兴隆县| 西畴县| 香港 | 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