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7-24 20:27:50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常智奇
古羅馬盛宴的坍塌與東北木雕中的民俗記憶交織,鋪展成人類文明史的暗喻。當消費成為全球性神話,我們目睹了雙重圖景:一面是符號消費編織的欲望迷宮——Z世代(生于 1995-2010年的群體)在盲盒中尋求情感慰藉,國潮美妝三年創造30億銷售額的奇跡(《國潮美妝消費趨勢報告》 );另一面是蟲草經濟背后的生態創傷——每挖一條蟲草便在大地留下平均30立方厘米的傷痕(《青藏高原冬蟲夏草采挖對高寒草甸的破壞評估》),最終將草甸推上荒漠化的“不歸路”。消費時代撕扯著文明的經緯,在豐裕與匱乏、解放與異化的張力中,人類站在了文化抉擇的十字路口。
雙面神祇:消費主義的文明悖論
消費主義浪潮席卷全球,其文化基因中鐫刻著自我瓦解的密碼。18世紀英格蘭的消費革命率先釋放了欲望的魔盒,坎貝爾揭示的“浪漫倫理”將消費轉化為自我表達的工具,催生了永不滿足的心理機制。當消費從生存需求升華為“要去要”(want to want)的精神律令,西方工業文明由此獲得澎湃動力,卻也為生態危機埋下伏筆。
古羅馬的覆滅恰是前車之鑒。帝國晚期,宴會成為身份競技場,貴族一餐耗費相當于平民十年收入。普林尼記錄的特里馬喬宴會上,孔雀腦髓與火烈鳥舌的饕餮背后,是殖民地資源的掠奪性開采。當消費異化為階層區隔的符號,社會凝聚力土崩瓦解,最終蠻族鐵騎踏碎了滿桌金杯玉盞。這種奢靡消費導致的文明崩潰在人類史上不斷重演。
當代消費主義呈現更精妙的異化形態。鮑德里亞犀利指出:“消費系統建立在符號和區分的編碼之上”。奢侈品消費即典型例證——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場達2170億美元,中國人買走47%的份額(貝恩年歷報告)。一輛豪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成為社會地位的圖騰;一部新款手機的功能更新遠不及logo帶來的身份確認重要。當商品的符號價值碾壓使用價值,消費主義完成了對人的精神殖民。
全球南方的抵抗:發展中國家的文化自覺
面對西方消費文化的擴張,發展中國家正構建本土化應對策略。中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提供了范本——當黑龍江木雕重彩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傳承人翟孟義的《薩滿神韻組雕》從民俗器物蛻變為文化符號。雕刻刀下的東北搖車與靰鞡鞋,承載著滿族文化基因,通過博覽會與收藏市場,在消費鏈條中實現文化資本轉化。這種活態傳承創新證明:傳統文化可借消費市場重生,而非被吞噬。
中國青年的國潮運動更具啟示性。Z世代以消費為文化認同媒介,將漢服、馬面裙轉化為日常時尚。2022年《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78.5%的年輕人偏好國貨,國潮消費熱度十年增長十倍。河南衛視《唐宮夜宴》以20億播放量重構古典審美,這種文化自信的覺醒,打破了西方時尚話語霸權。
更深層的制度建構在于“儒家二元消費倫理”的當代轉化。王寧(社會學家)發現中國民眾通過“勤-儉辯證”實現消費驅動:一面為購房、教育等“項目性消費”厲行節儉;一面為家族發展擴大勞動供給。這種倫理觀衍生出理性消費政策——垃圾分類制度抑制過度消費,碳積分系統引導綠色消費,在個體欲望與社會福祉間建立平衡機制。
言說的困境:文化場域的符號異化
當消費邏輯滲透精神生產領域,文化話語遭遇系統性扭曲。某些研討會、新書首發式淪為“文化展銷會”,發言者“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實質,是學術話語與市場價值的隱秘交易。法蘭克福學派早已預警:藝術在資本與權力夾擊中發生雙重異化,或依附體制邀寵,或諂媚市場示愛。
體制內藝術的困境尤為突出。某些主流創作沉溺于“業內行情”,技法探索蛻變為小圈子的密碼游戲。當東北二人轉被搬演為劇場藝術時,原生性的秧歌雜糅特質被“規范化”,失去市井的生命力。這種藝術與民眾的疏離印證了湯因比的批判:“蓄意朦朧的藝術如同法律成為專家所有物,絕非文化幸事”。
消費主義更將批判話語轉化為商品。某當代藝術展上,反資本主題的作品以百萬拍賣價成交;批判消費主義的著作被包裝為限量精裝本出售。當抵抗本身被收編為消費符號,知識分子的言說陷入“自我消解”的悖論——這恰似鮑德里亞(哲學家、社會學家、文化理論家)描繪的“超真實”圖景:批判的能指在符號系統中漂浮,失去變革現實的錨點。
文明的重建:走向詩意的棲居
解困之道在于重構消費的文明維度。生態文明觀要求我們重釋“美好生活”:當蟲草消費導致高原草甸沙化,當一次性木筷年耗2500萬棵樹木(權威媒體報道),消費行為必須植入生態良知。北歐的“夠用主義”(Lagom)與中國“知足知止”的哲學形成跨文明呼應,共同指向對貪婪邏輯的超越。
構建新消費倫理需激活傳統智慧。儒家“儉勤倫理”的現代轉化已現端倪:中國Z世代興起的“蹭老式消費”與“賽博養生”,在復古與創新的張力中重構節制美德。這印證了劉寧倡導的“理性、節約、適度、均衡、綠色”五維價值觀——適度消費是平衡的藝術,既非禁欲主義,亦非欲望狂歡。
文化領域更需重建真誠言說的勇氣。當某場學術會議摒棄排場采用“論文診所”模式,學者們撕掉職稱標簽研討真問題;當木雕傳承人翟孟義拒絕機械復制,堅持每件作品手工打磨十一道工序,這些微光昭示著抵抗異化的可能——在工具理性霸權中,守護精神的圣所。
從長安朱門傾倒的饌玉到上海垃圾分類箱前的駐足,人類始終在欲望與節制間尋找平衡點。木雕重彩的刻刀仍在木紋間游走,將薩滿祭祀轉化為消費時代的文化符號;Z世代腕間的國風手串,串起文明記憶與現代審美。消費主義的狂潮或許永難退去,但當我們以儒家“儉勤倫理”為錨,以生態文明為舵,終能在物質豐裕中重建精神的方舟——那里,每一筆消費都是文化的書寫,每一次選擇都是文明的投票,在永不滿足的市場上,找回“知止不殆”的生命智慧。
2025年7月22日于北京
作者簡介:常智奇,陜西武功人。研究員,文學碩士、著名文藝評論家,陜西省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國學研究會副主席、曾任陜西省文學院院長、《延河》雜志主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东源县| 平谷区| 多伦县| 秭归县| 荔波县| 唐河县| 藁城市| 丰都县| 博客| 通辽市| 如皋市| 株洲县| 惠东县| 龙山县| 蒙自县| 永仁县| 库车县| 汾阳市| 皋兰县| 台东市| 伊通| 天台县| 浮梁县| 乃东县| 泗水县| 兰州市| 隆德县| 蒲城县| 嘉禾县| 丹棱县| 互助| 怀安县| 视频| 丰原市| 明水县| 花莲市| 焦作市| 长丰县| 和田县|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