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7-23 15:35:06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陽光訊(記者 鄧龍輝 通訊員 崔婕 劉希同)每一根手指的靈活運動,都承載著生活的溫度與生命的尊嚴。然而,意外創傷或先天缺憾,不僅造成生理功能障礙,更帶來沉重的心理枷鎖。融合發展以來,九八六醫院手外中心在西京醫院的幫建下,用一次次成功的手指再造手術,不僅書寫著指尖重生的醫學奇跡,更重塑了無數患者面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一、青春不留遺憾,精準再造助少女重拾自信
18歲的陜西女孩小琳(化名),幼時意外失去部分右手食指。成長的路上,這殘缺如影隨形——書寫不便、彈奏受阻,自卑的種子悄然埋下;日常洗漱、系鞋帶需格外費力,課堂上不敢舉手,社交中習慣性藏起右手,成為她青春的阻礙。
高考結束后,父母帶著小琳來到手外中心。接診的臧成五副教授深知,這臺手術不僅是修復手指,更是為她打開自信人生的大門。
手術前,在吳鵬主任及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導下,醫療團隊細致準備。他們以對側健康手指為模板,通過三維成像技術精準測量指骨長度、指腹厚度等,模擬不同動作下的受力角度,力求完美。
手術臺上,醫療團隊從供區取皮瓣到血管神經吻合,每一步都如精密儀器運轉。當最后一根血管通血,再造手指逐漸紅潤,手術室里響起無聲的掌聲。
術后康復期間,著日漸靈活的新手指,小琳第一次主動向醫護人員伸出右手擊掌。“終于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手了。”她綻放的笑容里,是卸下多年重負的輕松,更是對嶄新大學生活的無限憧憬。
二、拇指“失而復得”,重筑勞動能力之基
從事機械維修的張師傅,右手拇指在一場意外中被機器絞斷,在當地醫院搶救后因傷勢過重出現指體壞死,不得不截除部分指骨。
拇指承擔手部50%以上功能,它的缺失,讓張師傅無法握緊工具,丟了賴以生存的工作,連端碗、系扣子都變得異常艱難。“那段時間特別絕望,感覺成了家里累贅。”他回憶道。
經病友介紹,張師傅找到了九八六醫院手外中心。醫生評估后,決定為他實施“全型拇指再造術”。“全型再造不僅要恢復外形,更要重建對指、夾捏等功能,對血管神經吻合技術要求極高。”魏康杰醫生解釋。
術前,在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導下,團隊用3D打印制作拇指模型,反復模擬手術流程,規劃供區皮瓣大小和血管蒂長度。手術中,團隊從足部取骨骼與皮瓣,在顯微鏡下完成骨骼固定,以及動靜脈、神經和肌腱的精密吻合。整整8小時,每根直徑不足1毫米的血管,都在顯微鏡下接受了數十針的“穿針引線”。
術后3個月,張師傅的再造拇指已能抓握、對捏,他特意自己帶著修好的扳手來到醫院:“現在能照顧自己,下個月就能回廠上班!”這一刻,團隊成員深切體會到,手指再造修復的不僅是肢體,更托起了一個家庭的希望。
三、彌補陳年遺憾,創新技術形神俱復
50歲的李師傅多年前在工地被重物砸斷左手食指,因當時醫療條件所限未能保住。“少了根手指,拿東西總打滑,連抱孫子都怕不小心傷著他。”為了找回完整的“手”,他輾轉來到手外中心。
接診后,團隊決定采用“踇甲瓣游離移植”技術進行再造,同時創新性保留供區部分功能。“傳統手術常犧牲供區功能,我們通過精準操作,力求在恢復傷指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供區活動能力。”劉希同醫生介紹。
手術中,團隊在顯微鏡下分離血管神經束,將踇甲瓣與食指殘端完美對接,并精細縫合供區。術后第二天,李師傅就能輕微活動再造手指,供區也無明顯功能障礙。
出院時,李師傅緊緊握住醫生的手,這是一位普通勞動者對精湛醫術的最高禮贊。
這些指尖重生的故事背后,是西京醫院九八六醫院手外中心強大的技術實力。自融合發展以來,中心依托西京醫院深厚底蘊,結合九八六醫院實踐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已形成多個亞專業學組,構建起全方位手外科診療體系。
再植再造與修復重建學組匯聚核心骨干醫師,在叢銳主任、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導下,嫻熟開展各類復雜手術,成功率穩居國內前列。團隊銳意創新,在保留供區功能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持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展望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技術創新,引入前沿理念與設備,斷挑戰復雜手指再造等醫學高峰。同時,始終牢記“姓軍為兵、服務人民”使命,為軍地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讓更多殘缺肢體重獲完整與活力,讓重生的手續寫生命精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炉霍县| 巴楚县| 米易县| 白河县| 阿拉善盟| 蒲江县| 犍为县| 太白县| 青冈县| 黎川县| 民勤县| 尼木县| 海林市| 道真| 银川市| 柳州市| 容城县| 东台市| 奉化市| 凤凰县| 新绛县| 龙胜| 新巴尔虎左旗| 武川县| 徐汇区| 孙吴县| 英吉沙县| 瑞昌市| 安丘市| 仙游县| 拜泉县| 陇西县| 广昌县| 渭南市| 英超| 正阳县| 望都县| 内黄县| 莫力|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