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3-31 10:16:50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王宜振教童詩”欄目以推薦中國現當代適合兒童閱讀的較新的詩歌文本并對之加以品讀為主,以此推動全國詩教工作的開展。同時,本平臺還開辟“孩子的詩”“詩教課堂”“詩歌后面的故事”“好書推薦”等欄目,歡迎全國詩教工作者、詩人參與互動,共育詩歌教育的花園。
好詩鑒賞(四)(6首)
01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鑒賞
詩人無中生有,實現心靈的現實化
王宜振
“鄉愁”,這種來自人類的一種思鄉情緒,要寫好實屬不易。古代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名句,現當代詩歌中,影響巨大的當屬余光中的《鄉愁》。它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玲瓏剔透,渾然天成。它完全稱得上現當代詩歌中寫鄉愁的經典之作。
這樣一首完美的藝術品,又是怎樣寫成的呢?我們說“鄉愁”是十分抽象的,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怎樣才能把抽象的事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呢?詩人采用了十分巧妙的一手,那就是化抽象為具象。也就是說,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鄉愁,變成可見、可觸、可感的東西。這樣一來,就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動化、具象化。在這里,詩人采用了兩招:一招是化意為象。即把這種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思鄉情緒,化為郵票、船票、矮矮的墳墓和淺淺的海峽四種意象。郵票、船票也好,墳墓和海峽也好,都是可觸可感的具象形象。詩人像一位魔術師,運用了無中生有的手法,便成功地實現了心靈的具象化、現實化。詩人的第二招,就是尋找這四個意象與社會生活的關聯。我們來看第一小節,這一小節是寫鄉愁與郵票相關聯的。這個時候,日本強盜侵占了我們的國土。小小年紀的余光中,只好逃到大后方去讀書求學。學校有一個取信欄,余光中每每去取信,總是掃視著那一排排信件,從中尋覓母親的字跡,尋覓信封上的郵票和小小的圓形的郵戳。這一系列的記憶,給小小年紀的余光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曾寫下一首小詩《郵票》:-張嬌小的綠色的魔氈,/你能夠日飛千里;/……兩個靈魂是你的驛站,/你終年在其間跋涉……這首詩,正是余光中與郵票關聯的寫照。第二小節,寫長大后與船票的關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詩人隨父母遷居香港,旋即又去了臺灣。1954年戀愛結婚。1958年去美國留學深造,與妻子離別。這一小節,詩人寫長大后的鄉愁,詩人抓住了船票這一物象,寫身居異國他鄉一個孤客的鄉愁,這一鄉愁的始作俑者,正是把他從他的新娘身邊引走的那一張船票。船票這一意象,十分貼切,是詩人在異鄉思鄉的真實感受。這一小節,思念的對象從母親換作新娘,情真意切地寫出了當時思鄉的心境。第三小節,思念的對象又回到了母親。這時的母親已經去世,變成了一方矮矮的墳墓?!皦災埂边@一意象,準確地反映了余光中思鄉思母的情緒。余光中是一個孝子,寫有不少悼念亡母的章句。他在一首《招魂的短笛》里寫道: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其母是江蘇武進人)。第四小節,從思親換成思大陸。鄉愁也變了,從母子離別之愁、新婚離別之愁、母子永別之愁,換成了國家與民族之愁。這不僅是詩人對個人人生經歷進行的濃縮和概括,而且把鄉愁演化成蕩氣回腸的祖國之思,令人遐想和回味。這就大大增強了詩歌的穿透力、表現力和感染力,使詩歌更富有文學的高度、厚度和深度。
有人把《鄉愁》歸結為“淺易之作”,余光中也高度認可此說。所謂淺則是指文字淺顯,所謂易便是一讀就懂,無晦澀之句。我以為,這正是詩的長處。此處,它的精巧構思,化虛為實,實現心靈現實化之技巧,也是值得我們潛心揣摩、認真學習的典范之作。
02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韋葦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我就不在花叢里飛,
花沒有蝴蝶,
一樣很美麗。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我就飛上一根枯枝,
枯枝會很喜歡我,
去做它的一朵花兒。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我就飛上一塊巖壁,
石頭上開一朵花兒,
那才叫了不起!
鑒賞
一首小詩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王宜振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這首小詩,僅僅只有12行。可每讀一遍,都能給我帶來新的驚喜和思考。我一直在琢磨,它究竟寫了什么?竟能產生這樣大的魅力?字里行間竟包含著這么大的容量。
說起來,小詩的內容并不復雜。小詩只用了一個假設:如果我是一只蝴蝶。至于這只蝴蝶是什么顏色,來自山林還是草叢,詩人沒有說,也沒有必要說。成了蝴蝶的“我”,也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選擇去什么地方。也許大家會說,蝴蝶也是一朵花,一朵會飛的花。那自然以花為伍,以花為伴,以花為友,選擇去花叢或花園唄!這一回答似乎天經地義,自然沒有錯??蛇@樣寫,自然走了人們都走過的老路。寫出來的詩,自然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談,毫無新意。詩人是我國頂級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他寫出的詩,自然會獨辟蹊徑,給人一種全新的視野和境界,使變成蝴蝶的這個新的生命,賦予它新的價值和新的意義。
詩人寫這只蝴蝶面臨諸多選擇:首先面臨的選擇是去花叢。花叢里有許多花朵,這些生命正在含苞怒放,看起來非常美麗??墒窃娙斯P下的這只蝴蝶,沒有選擇去花叢。為什么詩人會讓這只蝴蝶不選擇花叢呢?因為選擇花叢只會錦上添花。那里已經有許多花朵了,再添一朵也顯不出那么十分重要。那么,它又該做怎樣的選擇呢?怎樣的選擇才能使它的生命更有意義呢?詩人在這里,讓這只蝴蝶做了兩種選擇:其一是飛上一根枯枝??葜Φ纳谧呦蚩菸闹︻^既沒有綠葉,也沒有花朵。如果在這個時候,突然飛來一朵花,落在它的枝頭,給它那即將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麗的色彩,它自然會欣喜若狂。這一舉動,不僅滿足了枯枝生命的需要,也改變了枯枝生存的環境,可謂雪中送炭,十分可貴。自然也使蝴蝶的生命,更富有價值和意義。其二是飛上一塊巖壁。巖壁又峭又陡,平時連飛鳥和巖羊也無法光臨,一年四季沒有生命造訪。在這樣的巖壁上,突然綻開一朵花兒,不要說巖壁會心花怒放,連翱翔高天的雄鷹,也會驚得發呆。自然,做這樣的抉擇,是有生命危險的。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巖壁會被烤得發燙。蝴蝶落上去,甚至會丟掉自己的生命。可它仍舊勇敢地迎難而上,這種強者勇者的形象,誰又不為它喝彩呢?
詩人的這首小詩,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啟迪我們對人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試想,那些為了祖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不正是這只“蝴蝶”嗎?那些志在四方的中華兒女,來到祖國的西部,從事西部大開發的英雄們,不正是這只“蝴蝶”嗎?我們不禁為這樣的蝴蝶們,感到由衷的欽佩和驕傲。
我們說,人生會有許多選擇。怎樣選擇才會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愿我們像那只小小的蝴蝶,選擇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一生。
03
問銀河
樊發稼
銀河,銀河,
請你告訴我:
為什么大伙
都管你叫“河”?
一陣風吹過,
你可起浪? 你可生波?
那里可有長胡子的小蝦?
可有愛鉆洞的泥鰍?
可有搖頭擺尾的小鯉魚?
可有穿硬殼衣服的田螺?
你那里,能不能
一邊劃船,一邊唱歌?
——銀河,銀河,
請你告訴我!
鑒賞
用連環式的聯想方式擴展詩人的想象力
王宜振
這是一首用想象寫成的詩。想象是什么?想象就是虛擬。想象就像一只鳥,它有兩只翅膀。一只是聯想;一只是想象。這首詩是用聯想的方法寫成的。它采用的是一種連環式的聯想方式。這也是人們常見常用的一種聯想方式。
我們不妨看看《問銀河》,又是怎樣利用連環式這種聯想方式,展開聯想的?大家知道,天上有一條河,名字叫做銀河。當我們在群星閃耀的夏夜,望著天上那條泛著光芒的銀河時,自然會感到十分好奇。由于好奇,自然會產生一連串綺麗的遐思和聯想。這種遐思和聯想,又是通過一個孩子一連串地發問產生的。發問而又不作答,其目的是啟迪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從而表現了少年兒童天真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世界的美好愿望。
小詩共有十四行。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前六行可以作為第一層次。這一層次一開始,就采用了孩子對銀河發問的形式。發問的第一個問題,那便是為什么大伙兒都管你叫“河”?在孩子眼里,既然叫河,就應該具有河的共同特點,那便是河中有水。有水的河,遇風吹來,自然會起浪生波了。這一發問,是對“河”這一概念的發問。在孩子眼里“浪”和“波”是“河”這一概念應具備的重要特征。失去這一特點,那便不是“河”了。緊接著,詩人進入了第二層次的發問。這一發問,是對“河”更深層次的發問。在這里,詩人采用了四個“可有”,即“可有長胡子的小蝦”、“可有背著小房子的田螺”、“可有搖頭擺尾的小鯉魚”、“可有翩翩起舞的白天鵝”,這四個發問,都是對河中生物的發問。在孩子眼里,既然是“河”,那一定會有這四種生物的。當然,河中的生物很多,在這里,詩人只是選擇了幾種常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發問。這一層次的發問,是對第一層次的深入和遞進。我們再看第三層次。這一層次共四行,用了一個“能不能”的疑問句。在兒童眼里,既然是“河”,那河的上面一定可以一邊劃船,一邊唱歌”的。詩的最后兩句,回應開頭兩句,進一步作出強調,語句中帶有懇求的意思。這一語句,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對獲得知識的急切愿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執著追求。
小詩采用連環式聯想方式。這是一種縱向的垂直聯想。即以A為起點,由A想到B,由B想到C,由C想到D,由D想到E……一環扣一環,連貫成一個整體。小詩由銀河想到了河,由河想到了起浪生波,再由起浪生波想到長胡子的小蝦、愛鉆洞的泥鰍、搖頭擺尾的小鯉魚、穿硬殼衣服的田螺……再由此想到河的上面,應該可以一邊劃船一邊唱歌。這種縱向的垂直聯想,是用連續的一層接一層的方式,層層深入,不斷擴大聯想的范圍。它一環接著一環,構成了一系列畫面,產生了誘人的魅力。
小詩采用設問的形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既符合少年兒童的認知水平,也符合少年兒童的思維規律。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把兒童導入詩的意境,讓其在美好的意境中流連忘返。小詩既有外節奏又有內節奏,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音樂性。是進行誦讀的好教材。
04
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
金逸銘
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鬧鬧,
吵個不停的是標點符號。
看它們的眼睛瞪得多大,
聽它們的嗓門提得多高。
感嘆號拄著拐杖,小問號張大耳朵,
調皮的小逗號急得蹦蹦跳。
首先發言的是感嘆號,
它的嗓門就像銅鼓敲:
“伙伴們,我的感情最強烈,
文章里誰也沒有我重要!”
感嘆號的話招來一陣嘲笑,
頂不服氣的是小問號:
“哼,要是沒有我來發問,
怎么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小逗號說話頭頭是道,
它和頓號一起反駁小問號:
“要是我們不把句子點開,
文章就會像一根長長的面條。”
學問深的要算省略號,
它的話總是那么深奧:
“要講我的作用么……
哦,不說大家也知道?!?/p>
水平高的要數句號,
它總要留在后面作總結報告:
“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
沒有我,話就說得沒完沒了。”
大家爭得不可開交,
字典公公把意見發表:
“孩子們,你們都很重要,
少一個,我們的文章就沒這樣美妙?!?/p>
“滴水匯成了大江,
碎石堆成了海島,
大家不要把個人作用片面強調,
任何時候都不要驕傲!"
小朋友,你聽了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
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讓我知道?
鑒賞
一首童話小詩闡明生活的哲理
王宜振
這是一首小童話詩。之所以說它是童話詩,是因為它既是童話,又是詩。是童話,具有幻想性;是詩,又具有抒情性。它兼具了童話和詩的兩重性。那么,小詩究竟寫了什么?寫的是字典公公家里發生的一次爭吵。是誰之間發生的爭吵呢?是標點符號之間發生的爭吵。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爭吵呢?這是因為他們各自強調自己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視了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重要作用。小詩告訴我們:任何時候看問題都要全面,不僅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要懂得和諧一致,共同發展的道理。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有意義。
小詩共分十個小節。第一小節,點明事情發生的地點:字典公公家里。發生的事情:爭吵。爭吵的具體人物:標點符號。在這里,詩人只用了短短兩行詩,便把事情發生的情況,交代得清清楚楚。第二小節,具體寫標點符號爭吵時的情景。即“眼睛瞪得多大”“嗓門提得多高”這是對標點符號爭吵的總體描寫。下面便具體描寫標點符號在爭吵中的表現?!案袊@號拄著拐杖”“小問號張大耳朵”,尤其是調皮的小逗號更是耐不住自己的性子,甚至“急得蹦蹦跳”。這一小節,把標點符號爭吵時的情態,描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第三小節,寫感嘆號的發言:一是嗓門大,詩人把它喻為銅鼓敲;二是既偏激又片面。只強調自己的“感情最強烈”,“文章里誰也沒有我重要?!边@種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強調自己重要的“以我為中心”的發言,自然難以得到大家的認可。第四小節,寫感嘆號的發言“招來一陣嘲笑”,接著寫小問號頂不服氣,他強調要是沒有自己發問,“又怎么能引起讀者的思考?”第五小節,寫逗號和頓號一起反駁小問號,他們強調“要是我們不把句子點開,文章就像一根長長的面條”。第六小節,寫省略號的發言,省略號似乎很文雅,很像一個有學問的人。他沒有同大家爭執,只強調自己的作用不用自己去說,“大家也知道”。這種不說出反而更有力量的發言,似乎與眾不同,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第七小節,寫句號的發言。句號雖然在最后發言,而往往最后的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的發言,是在做總結。他強調“只有他才是文章的主角”,因為沒有他,“話就說得沒完沒了”。第八小節,寫字典公公的總結。他強調你們都很重要。缺少了哪一個,“我的文章就沒有這樣美妙”。第九小節,字典公公用“滴水匯成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島”的比喻,告誡大家不要片面強調自己的作用,要懂得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重要意義。任何時候都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才能不斷勝利,不斷前進。第十小節,也是最后一小節。既是全詩的總結,也能啟發你對世界,對人生諸多思考。如一個人離不開集體,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正如一臺機器,由許多部件組成。每個零部件只有在機器中,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讀了這首小詩,我們自然會明白諸多人生的道理。
這首童話小詩,人物形象十分鮮明。這是因為詩人在刻畫人物時,很注意刻畫人物的性格?!岸禾柤钡帽谋奶?、感嘆號“嗓門就像朗鼓敲”“學向深的要算省略號”,“它的話總是那么深奧”,“水平高的要數句號”“它總是留在后面作總結報告”,詩通過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不同的標點符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內斂,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05
從一個望遠鏡里看見的父親
高凱
有那么一次
在小伙伴們的游戲中
我像一個將軍那樣拿起了望遠鏡
向上我看見了云端的雄鷹
往下我看見蒼茫的地平線
再往低處看我突然看見了一群人
在田間勞動的情景
看著看著我看見父親也在其中
父親揮舞著一把鑊頭
在修腳下的地球
看了很久很久之后我就不敢看了
那是平時寡言少語的父親嗎
感謝望遠鏡當我的眼睛
讓我意外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父親
平時的父親看上去是很小的
而望遠鏡里的父親
看上去很大
而且我現在遠遠想起的父親
和小時遠遠看見的父親
又是多么相似
鑒賞
“望遠鏡”---詩人的第三只眼睛
王宜振
每個正常人,都會有兩只眼睛。兩只眼睛很神秘,可以裝下一個無限大的世界??晌乙f,兩只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它只能看到我們常見的外部世界,卻無法看到我們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的東西,要靠什么去看呢?那就要靠第三只眼睛。詩是內心世界的東西,是內心圖畫的文字再現。那么,我們要用眼睛去發現詩,那就要靠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在哪里呢?詩人高凱的第三只眼睛,是一個望遠鏡。這個望遠鏡向上能看見云端里的雄鷹,向下能看見蒼茫的地平線。這些并不為奇,因為普通望遠鏡也具備這種功能。它奇特的是可以看見平時看不見的東西。那些東西又是什么呢?那是一群人,在田間勞動的情景。我的父親也在其中,揮舞著一把攫頭,在修理著腳下的地球。看到這些,詩人未免感到奇怪,感到不解。原來,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已經離我而去,他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我再也見不到他的地方,怎么會突然出現在“我”的望遠鏡之中呢?“我”的望遠鏡能看見已經消失的事物嗎?它具備那種特殊的功能嗎?更奇怪的是,小時候看到的父親是很小的,現在望遠鏡看到的父親卻很大,大和小形成了如此之大的反差,以至于詩人再也不敢看了,甚至懷疑這是不是平時寡言少語的父親?是吧,小時候見到真實的父親是小的,而望遠鏡中虛幻的父親卻又是大的;不是吧,他們之間又是那么的相似。我們說,詩人在這里看到的父親,是心覺產生的,是一種虛擬的想象。被譽為外傾性詩人的高凱,在這里采用了內傾性詩人的表現手法。詩人在這里,為我們虛擬了一個夢幻的世界。俗話說:“文醒詩夢”,詩人與夢者十分相似。詩人在內時空生活,在恍惚的夢境中散步。詩總是與夢境結緣,太清醒則沒有詩。
這首小詩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望遠鏡看到的雄鷹、地平線是實象,再往低處看到的一群人和一群人中的父親是虛像。實象具有可視可觸的特點,具有再現性和直接性的品格,而虛象則不同,虛象不具備可視性和可觸性,它是表現性和間接性的意象。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實像是我們生活中存在的物象,而虛象則是人們想象中的物象。在這首小詩中,詩人高凱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兩種意象的搭配,使整首詩真中有幻,幻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展現了小詩誘人的魅力。正如清人金圣嘆所說:“實者虛之,虛者實之,真神掀鬼踢之文也”。
虛和實是一對矛盾。詩人要恰到好處地把握虛與實的“度”:詩太“實”了不行,太實了往往容易流于直白;詩又不能太“虛”,太虛則容易走向怪誕和晦澀。那些善于運用虛實相生,并恰到好處地把握分寸的詩人,就是善于尋言的優秀詩人。
06
樹葉是一幅地圖
李德民
真的,樹葉
是一幅地圖
縱縱橫橫的脈絡
是縱縱橫橫的道路、河流
喜歡旅行的風
天天都來看
看過正面看背面
一遍又一遍
直到看熟了,記住了
風才放心地吹向遠處
同樣喜歡旅行的鳥
也天天來看
看過這葉看那葉
好像還在比對著
鳥要把每條道路都記清
要不然,它就沒法飛回來了
樹葉的地圖
太陽也看
月亮也看
從天空落下的雨點也看
看了,它們才不會
落錯地方
鑒賞
從一片小小的樹葉中尋覓發現詩意
王宜振
一片普通的小小的樹葉,能寫出一首詩來嗎?我們說:能!詩人李德民不但就樹葉寫出了一首詩,而且還寫出了一首好詩。
那么,他又是怎樣寫出來的呢?首先,他對這小小的樹葉,進行了細致地觀察。他發現樹葉上,那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葉脈,很像地圖上繪制的那些道路和河流。他發現樹葉是一張地圖。樹葉是原形象,地圖是在原形象的基礎上,經過腦海的加工,產生的一種新形象。它同原形象有著本質的不同。由于原形象樹葉和新形象地圖,在形態上有許多相近相似之處,我們把這種想象叫作象形想象。象形想象最重要的特點在于相近相似上,有了相近相似這一條,樹葉不再是單純的一枚樹葉,而且變成了詩。
有了地圖這一意象,詩人在這一意象的基礎上,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在這里,詩人所有的聯想都與這幅樹葉地圖有關。這種聯想叫做相關聯想。那么,又有哪些事物與這個樹葉地圖相關聯呢?詩人在這里選擇了五種事物:風、鳥、太陽、月亮和雨點。詩人首先描寫了愛旅行的風。風總是喜歡出外旅行,今天到這里,明天又到那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可風的出行,也離不開這張樹葉地圖,由它來定位,指方向。詩人在這里,對風觀察樹葉地圖的情景,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寫它“天天都來看/看過正面看背面/一遍又一遍?!睘槭裁匆@樣細心地看呢?是怕走錯路線嗎?詩人寫它“直到看熟了,記住了/風才放心地吹向遠處?!憋L是這樣,同樣愛旅行的鳥也是這樣。鳥把家安在樹上,在那兒做窩、下蛋、孵娃娃。它是樹的朋友,樹的子民。在它外出旅行時,這張樹葉地圖對它來說更為重要。詩人寫道:“看過這葉看那葉/好像還在對比著看?!睘槭裁匆@樣細心地對照著看呢?原來“鳥要把每條道路都記清/要不然,它就沒法飛回來了?!痹瓉?,鳥是怕迷路的。要是在森林里迷了路,可憐的鳥兒,就找不著自己的家了。除了風和鳥以外,太陽也在看,月亮也在看,它們都把這張樹葉地圖,當作自己的導航圖。雨點呢?雨點也在看,看了,它才不會落錯地方。相關聯想,使小詩增強了想象力,豐富了想象內容。
詩歌創作,是對詩人想象力的嚴峻挑戰。詩人郭沫若說:“詩歌的想象可以使我們對無知的自然界如對親人,使我們聽見群星的歡歌,聽見花草的笑語。”英國詩人濟慈說,想象力使他“同時生存在一個個世界里”。既然想象力這么重要,那么,又怎樣才能增強自己的想象力呢?我們說,情感和感受是想象的動力,記憶是想象起飛的跑道,理解則是想象的助推器。一個詩人,要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保持對生活中大千事物的高度敏感,久而久之,生活就會成為想象力起飛的平臺,做到這一點,你就會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詩意。你就會感到這種積累越深厚、越豐富,想象的翅膀就會越強勁有力,飛翔自然會高遠而自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邢台县| 克山县| 广南县| 汽车| 靖州| 京山县| 乳源| 正定县| 景谷| 五峰| 孟村| 肥西县| 陆良县| 滦平县| 新邵县| 正安县| 万源市| 钦州市| 华容县| 竹山县| 新营市| 乌什县| 大竹县| 屏山县| 清徐县| 房山区| 辛集市| 会东县| 雷波县| 南岸区| 万载县| 明水县| 临武县| 五台县| 邢台市| 临湘市| 雅江县| 古蔺县| 田阳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