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3-03 20:34:38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學語文,從讀童詩開始
“王宜振教童詩”欄目以推薦中國現當代適合兒童閱讀的較新的詩歌文本并對之加以品讀為主,以此推動全國詩教工作的開展。同時,本平臺還開辟“孩子的詩”“詩教課堂”“詩歌后面的故事”“好書推薦”等欄目,歡迎全國詩教工作者、詩人參與互動,共育詩歌教育的花園。
好詩推薦
01
從一個望遠鏡里看見的父親
高凱
有那么一次
在小伙伴們的游戲中
我像一個將軍那樣拿起了望遠鏡
向上我看見了云端的雄鷹
往下我看見蒼茫的地平線
再往低處看我突然看見了一群人
在田間勞動的情景
看著看著我看見父親也在其中
父親揮舞著一把镢頭
在修腳下的地球
看了很久很久之后我就不敢看了
那是平時寡言少語的父親嗎
感謝望遠鏡當我的眼睛
讓我意外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父親
平時的父親看上去是很小的
而望遠鏡里的父親
看上去很大
而且我現在遠遠想起的父親
和小時遠遠看見的父親
又是多么相似
02
炊煙的孩子
高凱
人進城了
炊煙沒有進城
許多孩子失去了一根炊煙
失去了自己的根
沒有炊煙的孩子
其實是沒有土地的孩子
就像斷了線的風箏
沒有炊煙的孩子也沒有天空
那些炊煙的孩子
進城后會是誰的孩子呢
一根根裊裊的炊煙
是土地的魂
03
那些說好的事
石帆
早晨還陰著天
還不到中午
太陽就改了主意
又把柳林照得亮堂堂的
不是說好了
要一直陰天的嗎?
那個胖男孩帶了糖果來
幾個昨天才吵過架的孩子
又開心玩到了一起
不是說好的嗎?
不是說好了,今天
誰也不要理誰嗎
這些蒲公英、金盞花和野雛菊
怎么又嘰嘰喳喳地
開在了一起?
04
桑吉
石帆
最初,小桑吉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而后
他眨了眨眼睛
小桑吉分了些光給池塘
分了些光給蟬的翅膀
分了些光
給清晨的露珠
也分一些光
給縫隙里的苔蘚
小桑吉是個看不見世界的
孩子
奔跑在草原上
他不需要光亮
他跑過的地方
萬物叫他太陽
05
我見過光破碎的樣子
高山
光破碎的樣子
我看見過三次:
一次是在夜晚的湖畔
黑鳥敲碎了明鏡的湖面
一次是在冬日的密林
枯枝壓碎了雪花的細瓣
一次是我哭泣的時候
眼前的每樣東西都泛著淚光
光破碎的樣子很美呀
世界的另一種樣子
06
四季的信紙
碼格
春天要給夏天寫封信
該用什么做信紙呢?
就用這漫山的花兒吧
每寫一個字
花叢里就飛舞出一只蝴蝶
夏天要給秋天寫封信
該用什么做信紙呢
就用這玲瓏的蘑菇吧
每寫一個詞
角落里就輕輕撐開一把傘
秋天要給冬天寫封信
該用什么做信紙呢
就用這火紅的楓葉吧
每寫一句話
日記里就偷夾了一片書簽
冬天要給春天寫封信
該用什么做信紙呢
就用這白茫茫的雪地吧
每寫一句詩
春天的信箱里就多了一粒種子
詩歌論壇
他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
王宜振
嚴格來說,少白是我的老師。我是讀著他的詩,走向兒童文學道路的。記得我從新華書店,買到他的一本詩集《捎給愛美的孩子》,簡直可以說是欣喜若狂。這本小書,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直到翻得稀爛。后來,我做了兒童雜志的編輯,一直關注著他的童詩和童謠。他的童詩和童謠,不僅具有童真童趣,還使人讀后格外感動。仿佛有一種無窮的魅力,緊緊地吸引著讀者。從他的創作過程來看,他的創作始終貫穿著一個“情”字。作為一個優秀的詩人,他深知詩是一種抒發詩人感情的文學樣式。古今中外的詩,概莫能外。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詩要表達的是詩人面對世界和事物時,內心產生的各種復雜的情緒和感受。中國古代有個大詩人,叫白居易,他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句話告訴我們,詩人要用真情實感寫詩,這樣才能感動讀者,才能感動自己。大詩人郭沫若則以為“一切好詩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大詩人艾青更認為“對生活所引起豐富的、強烈的感情是寫詩的第一個條件,缺少了它,便不能開始寫作,即使寫出來了,也不能感動人。”少白深知:詩是一種情感的藝術。一個詩人寫出的詩,首先要使讀者受到感動,這也是詩的藝術要達到的首要標準。
那么,又怎樣才能寫出受讀者感動的詩來呢?少白深知,必須到孩子中間去,同孩子交朋友。少白出生在湖南寧鄉的一個小山村,那里有許多他童年的伙伴,他對他們十分熟悉。長大后,他考入了湖南第一師范,畢業后分配在長沙一所小學教書。他當過教師、大隊輔導員、小學校長。他一方面,給孩子教授源源不斷的知識,一方面又從孩子身上汲取無窮無盡的詩的感受。詩的感受自然包括詩的感覺和詩的情感。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在這五覺中,視覺最為重要,它是人們信息的主要來源。這里的視覺和人們日常的視感覺不同,它是帶有思考的,所以又叫“靈視”。是帶有思考和心靈智慧的。有一年春節,少白到一位老師家拜年,一進門,發現他家的門框上,有一豎排圓珠筆畫的道道。老師說:“這是我孩子搞的,是這些年來他量身高的記號,你看,旁邊還寫了時間哩。”少白觀察到這一現象,覺得十分好奇,回家便詩興大發,寫了一首《門框上有首奇怪的詩》。這首詩的奇怪之處,是從下往上倒著讀,十分有趣。小詩在出版時,得到了著名詩人任溶溶的高度評價:“身體不斷長高,使人聯想到孩子的成長,這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想象,詩人很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而且要小讀者從下面一行往上讀,就更突出了這一點。這確實是首奇怪的詩,這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事,詩人卻由此想出了一首絕妙的詩。”
任老的話,使少白深受鼓舞。少白告訴我:“在學校工作的日子里,我的身上總揣著個小本本,遇到一些童言趣事的小火花,就三言兩語地勾記下來。幾本小小的‘火花集’,積累下來,成了我收藏的寶物。往后,每當提筆寫作的時候,那些熟悉的、調皮的、可愛的孩子就浮現在眼前,從筆端流出,有時真如神助,令人興奮不已。”
少白有一次上語文課,發現一個孩子低著頭,在語文書上畫著什么。拿過來一看,發現語文書上的插圖被他涂改得面目全非,男孩子長了辮子,女孩子長了胡子……看著這涂改后的插圖,簡直令人哭笑不得。晚上,少白就寫了一首敘事詩《長胡子的娃娃》。少白發現廁所雪白的墻上,出現兩個黑色的鞋印兒,就寫了一首《白墻上的黑手印兒》。這些來自孩子們生活的詩,發表后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觀察,是他獲得詩美感受的重要渠道。他說:“對生活的感受力,是作者的基本功。從生活中發現文學,就是以童心的視覺去感悟生活。沒有這種藝術的、審美的感受,生活中那么多美而有趣的東西,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覺得生活于自己而言特別吝嗇。觀察體驗生活,是一個有意的主動的過程,要處處做有心人,善于調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去捕捉生活。”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感動,它們常常存在于平凡細小的生活中,不細心的人常常難以發現。少白是一個善于捕捉情感的高手,他善于在平凡細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動,捕捉情感的變化起伏。我們不妨來看他的一首小詩:
靜靜的夜
小鳥睡著了
大樹還醒著
它輕輕地搖啊搖
搖得鳥寶寶夢里笑
魚兒睡著了
小溪還醒著
它叮咚叮咚唱呀唱
唱著那支古老的歌謠
星星睡著了
月亮還醒著
它在云朵中悄悄穿行
照看的星寶寶真不少
娃娃睡著了
媽媽還醒著
她握著孩子揮舞的小手
幫他把夢中的妖怪趕跑
詩人運用輻射式的聯想方法,以靜靜的夜為背景,以小鳥、魚兒、星星、娃娃四個“睡著”;又以大樹、小溪、月亮、媽媽四個“醒著”,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有的睡著,有的還醒著呢?這里凝聚著濃濃的情、真摯的愛。讀到這里,誰又會不被這情和愛所感動呢?華茲華斯特別強調一個詩人要具有五種能力:一是觀察描繪能力;二是感受性;三是沉思;四是想象;五是虛構。在這里,我特別強調“沉思”很重要。沉思就是思想,好的情感表達,如果沒有思想做基礎,也是不能稱其為一首好詩的。這首詩,看似排列了一系列形象,但卻和盤托出了一個世間大愛的主題,令人為之動容。詩人不再憑單純的想象和激情抒寫,而是靠一種微妙的細微的感情形成美妙空靈的意境。詩人運用古代《詩品》中“萬取一收”的創作手法,把詩人的全部感覺集中、凝聚起來;又用反凝聚的方式,把特征放大。收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小詩發表后,曾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大人和孩子,不少人甚至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便是好詩的魅力所在。
在平凡細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動,在抒寫中常常運用細節描寫。我們來看詩人的另一首詩:
我不想你
阿嚏
阿嚏
真不好受
我不停地打噴嚏
奶奶說
是有人在想你
那人的想念
變狗尾巴草
撓你的鼻子哩
哦!是媽媽在想我
一定是媽媽
是真的
媽媽
今天快醒來的時候
我看見你了
在山那么高的樓房旁邊
燕子窩一樣的棚子里
不,不想你了
我再不想你
一定不想你了
為了不讓狗尾巴草撓你
我,我只輕輕地
輕輕地想你好不好
我只偷偷地
偷偷地想你好不好
這首寫留守兒童的詩,寫出了詩人獨特的感受,也寫出了與其他同類詩的不同,詩人采取“萬取一收”的手法,將詩人的感覺聚焦在一個“噴嚏”上,然后以“噴嚏”為起點,展開了一環扣一環連環式聯想。詩人首先聯想到打噴嚏的原因,是來自媽媽的“想念”,是媽媽的“想念”變成狗尾巴草,在撓我的鼻孔;由媽媽的“想念”又聯想到我的“想念”。我的“想念”自然也會變狗尾巴草,去撓媽媽的鼻孔,使媽媽不停地打噴嚏。這種由 A 到 B ,由 B 到 C ,由 C 到 D ……不斷擴大范圍的聯想方式,聯想中又層層遞進,直到托出所要表達的思想和主題。小詩的另一個奇妙之處,是在矛盾中表達孩子的心理變化。自然我的“想念”會變狗尾巴草,撓媽媽的鼻孔,那不去想媽媽不就可以了嗎?可一個小孩子,誰又會不想自己的媽媽呢?不想媽媽顯然做不到。做不到又該怎么辦?在這種棘手的事情面前,詩人采用了一種平衡術。即“輕輕地想”“偷偷地想”,孩子心里認為這種“想”,就不會變狗尾巴草,撓媽媽的鼻孔了。詩人的這種“想”,完全是孩子世界的一種獨有的“想”。詩人如果不是深入到孩子心靈深處,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發現孩子心靈的秘密,并把這種秘密精準地表達出來,是難以寫出這樣富有魅力的小詩來的。小詩通過一個小小的噴嚏,表達了媽媽對孩子、孩子對媽媽的一種深情的愛,不愧是詩中之上品。
詩是情感的藝術。情感自然就成了詩的藝術核心。那么,核心以上和核心以下又是什么呢?我們說:核心以上是詩的感覺、感知,核心以下是情感的最深處,即詩的智牲。也可以說它是詩的理性。這樣一來,詩的情感就分為三個層次:表層是感覺,中層是感情,深層活躍著智性。三個層次相互聯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大半生沉潛在孩子的情感世界,專注于情感寫作的少白,在古稀之年,更注重在孩子情感深處的開掘。或者說他在用智性寫作。他曾說:“好的童詩,都是出自孩子的天然本真,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孩子的視角,去發現和呈現兒童生活中的詩意,這種詩意,表層是感受,深層是理趣。詩花開得美,藏在深處的芳香意味,就會從花朵中漫溢出來。”近期結集出版的他的新作《世界對我說》,就是他的這種理念的結晶,也是他在晚年,對兒童需要什么樣滋養的深層思考。
我們來看他的小詩:
寶貝
不要說
物以稀為貴
世界最普通的
才是真正的寶貝
你瞧瞧
泥土
空氣
水
這首小詩,僅僅只有八行,它卻在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看待世界,進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中,有物以稀為貴的,如黃金、珍珠、翡翠、瑪瑙等,也有極為普通的泥土、空氣和水,這兩種事物中,哪種才是人們眼中真正的寶貝?毋須質疑,自然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而又須臾不能分離的泥土、空氣和水。這才是人們眼中最珍貴的寶貝。詩人從普通中發現不普通,從不珍貴中發現珍貴,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人生的哲理,真乃是一首清新優美、耐人尋味的哲思妙品。
我們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詩:
向花兒
同一個太陽照著
花兒呀
為什么有的白
有的黃
有的紫
花兒說
我們開的是媽媽的顏色
同一塊土地上長著
花兒呀
為什么有的開在春夏
有的選擇秋冬
花兒說
我們身上有父輩的時鐘
同樣的雨水澆著
花兒呀
為什么有的像喇叭
有的像米粒
有的像繡球
花兒說
我們的心里
有自己的模樣
這首小詩,它在告訴孩子:世界是什么樣兒的?即使同屬于“花”的植物,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小詩采用輻射式的聯想方式,從顏色的不同,到開花時間的不同,再到花兒形狀的不同。前兩種不同,來自父母基因的不同,后一種不同,則來自花兒自己心里的模樣。這難免會使人想起,傳承很重要,創新更重要。有了創新,才有了共性中的個性。有了個性,世界才有了千差萬別的變化。正像從大范圍來說,大家都是樹葉;從小范圍來講,每片樹葉又都不一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就是世界的構成。小詩讓孩子認識世界的同與不同,認識世界的豐富多樣和多姿多彩。哲理詩是用詩體的形式,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或一種思考。它不是概念化的說教,也不是用思想代替情感。它是情感濃得化不開的結果。這就使情感進入到一個深的層次,即智性層次。少白深諳這一點,他用一系列形象作比對,然后找到這種感覺、感情,讓它深入下去,直至深入到智性的層次。
我們再來看他的小詩:
一個人的時候
一個人坐在房子里
布熊躺在床頭陪我
掛鐘移著指針陪我
風兒掀動窗簾陪我
一個人在晨光里讀書
小鳥在綠葉里讀我
睡蓮睜著眼睛讀我
蟈蟈兒停住歌聲讀我
一個人在月光下散步
星星在云縫里看我
螢火蟲圍過來看我
小耗子趴在洞口看我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有什么感覺呢?是否感到孤獨呢?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只需關注一下周圍的事物,你就會覺得你不只是一個人,周圍有許多事物在關注你、陪伴你。不是嗎?一個人坐在房子里,有床頭的小布熊、墻上的大掛鐘、窗外的小風兒掀動窗簾,它們都在陪伴著你;當你一個人在晨光里讀書,小鳥在綠葉里、睡蓮睜開眼睛、蟈蟈停住歌聲,它們都在讀你;當你一個人在月光下散步,星星在云縫里,螢火蟲圍過來,小耗子趴在洞口,它們都在看你。小詩在告訴我們:全世界都在關注孩子們的成長,溫暖著孩子們的心房。孩子的周圍有一種關注的目光,目光充滿著鼓勵和力量。小詩的巧妙之處,在于詩中表現的主客相易、相對而非絕對的哲學意味。當我一個人坐在房子里,我是主,陪伴我的布熊、掛鐘、風兒是客;當我一個人在晨光里讀書,我是主,書是客。當小鳥、睡蓮、蟈蟈兒,一起讀我的時候,這時又主客相易,小鳥、睡蓮、蟈蟈兒反而為主,“我”便成為客了。當我一個人在月光下散步,我是主,月光是客。當星星、螢火蟲、小耗子在看我,它們又成了主,我反而成客了。這種交相反射的創作手法,真可謂妙趣橫生,讓人直呼其妙。
我們再來看他的小詩:
畫鳥
畫了一只鳥
還得畫一棵樹
樹上要有個窩
鳥兒才有一個家
畫了一只鳥
還得畫一片云
云彩上有太陽,還有風
鳥兒需要一片自由的天空
畫了一只鳥
還得畫一片樹林
林子里有小鹿、山羊、松鼠
有了朋友小鳥才快樂開心
畫一只鳥,夠了嗎?還不夠!有鳥,怎會沒有樹呢?光有樹還不行,樹上還要有鳥窩,只有有了鳥窩,鳥兒才會有一個安全溫暖的家。畫了這些還不行,還要畫一片云彩,云彩上還要有太陽和風,只有這樣,鳥兒才有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畫了這些還不行,還要畫一片樹林,樹林里有小鹿、山羊和松鼠,有了這些小伙伴兒,小鳥才感到快樂開心。小詩采用了輻射式的聯想方式,以鳥兒為圓心,展開了三個層次的并列聯想。第一個層次,由鳥聯想到樹,再由樹聯想到鳥窩和鳥兒的家;第二個層次是由鳥聯想到云彩,再由云彩聯想到云彩上的太陽和風,進而聯想到鳥兒飛翔所需要的自由的天空;第三個層次由鳥聯想到樹林,再由樹林聯想到小鹿、山羊和松鼠,接著又聯想到有了朋友的鳥兒分外開心。三個層次的聯想互不隸屬,且呈現環環相扣的遞進趨勢。小詩告訴我們:給鳥兒一個舒適、成長、生存的環境至關重要。這使我們想到,生活中應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樣重要。詩歌從一個小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們每每讀起,都能從其中的意蘊中回味無窮。
我們再來看詩人的一首《有點兒煩心的事》:
有點兒煩心的事
綿綿的小雨下個不停
我有點兒煩了
好久沒有聽到淅淅瀝瀝的聲音
我有些想下雨了
天天都背著書包上學
我有點兒煩了
暑假才過兩天
我就想學校了
有些話媽媽老是說了又說
我有點兒煩了
媽媽剛剛去了外婆家
我就想聽她的嘮叨了
詩人在詩中寫了什么?寫了三件小事,即下雨、上學和媽媽的嘮叨。就是這么三件小事,卻展現了孩子的一種真摯的情感。連續多天下雨,自然有點兒心煩;可是連續多天不下雨呢?是不是又有點想念雨呢?天天背著書包上學,自然有點兒心煩;可暑假才過兩天,就又想去學校了;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有點兒心煩,可媽媽剛剛去了外婆家,就又想聽媽媽的嘮叨了!從小詩來看,孩子的“煩”中仍然有一種情感維系。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孩子的一種復雜的心態,展現了人生的哲理。康德曾說:審美價值是一種感情。可我要說它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一種特殊的感情。詩的藝術必須具有深刻的、深邃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恰恰是一種智性的思考。一直在孩子情感世界遨游的少白,深諳這一點,他在努力把自己的詩提高到一個哲理層次,這就使他的詩由審美進入審智。
少白在用自己的一生為孩子寫作,他的童詩童謠創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也是我國少數幾個具有重要成就的詩人之一。我相信,再過若干年,孩子們仍會讀他的詩,他的詩在奠定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詩意人生。
寫于2025年1月8日至11日于西安
(來源:王宜振教童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义马市| 中阳县| 沈丘县| 罗平县| 巴中市| 内乡县| 新闻| 且末县| 万安县| 呼和浩特市| 三原县| 大同市| 高阳县| 长岛县| 讷河市| 郁南县| 怀远县| 巴里| 湖口县| 泰州市| 双辽市| 花莲市| 芦山县| 呼玛县| 元谋县| 淮安市| 巫山县| 波密县| 秦皇岛市| 拜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石楼县| 苍溪县| 故城县| 上栗县| 扎囊县| 通山县| 外汇| 乌拉特后旗|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