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孕妇,国模娜娜一区二区三区,肉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91高潮流白浆在线麻豆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新聞熱線:029-86253335

路遙生前好友、著名“老镢頭詩人”曹谷溪: 路遙為人民寫作,為時代歌唱,正如他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動

2024-11-14 08:14:54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主持人:季風(陽光報《非常對話》欄目主編)

訪問者:馬光輝(延安市新區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負責人)

對話嘉賓:曹谷溪(著名詩人)

曹谷溪(右)和路遙(左)在黃河畔合影

曹谷溪

曹谷溪(中)與陽光報社全媒體中心總監兼主任韓文韜(右)合影

曹谷溪(左)接受馬光輝(右)訪問

嘉賓簡介

曹谷溪,原名曹國璽,男,漢族,中共黨員。作家、教授。1941年農歷二月初一出生于陜西省清澗縣郝家堰鄉郭家嘴村。1962年畢業于延川中學,曾任公社團委書記、延川縣革委會宣傳組副組長、通訊組組長、《延安報》記者、《延安文學》主編(編審)、延安市首屆文聯黨組成員、常務副主席等職。2002年10月退休。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團顧問、《路遙研究》主編。著有詩集《延安山花》《我的陜北》《天聲地籟》,文論集《與文學朋友談創作》《品芳錄》《游歷與探索》,紀實文學集《高天厚土》《奉獻樹》《人民記者馮森齡》和《陜北父老》。主編《新延安文藝叢書·詩歌卷》《西北作家文叢》兩輯21本,大型文典《綏德文庫》《志丹書庫》《延川文典》《寶塔文典》共84卷。1999年獲陜西省人民政府“1949~1999首屆炎黃優秀文學編輯獎”和陜西省作家協會“雙五文學獎”,根據他創作的劇本《周總理回延安》拍攝成的電影《周恩來回延安》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編者按

在陜北,曹谷溪絕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談到文學史,這個人是不可回避的。在出版家、作家陳澤順的眼里,老朋友曹谷溪做的事很多。

到目前為止,在陜北的文學穹頂之上,路遙仍然是一顆耀眼的星。當這顆星帶著令人眩暈的光亮劃過天空隕落之時,那些文人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寫一寫悼念文章,抒發一些感慨,回憶幾多軼事。路遙之死給他的弟弟王天樂和好朋友曹谷溪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空缺。他們一個失去了親愛的哥哥,一個失去了從青年時代就在一起做文學夢的好朋友。痛苦在他們各自心中的回響,別人是無法體會也無法描述的。

延安大學原校長申沛昌先生,在路遙生前就讀的母校劃出一座小山(現在這座小山改叫“文匯山”),作為建墓建紀念館的地方。曹谷溪沒黑沒明地奔忙,用寫詩的手設計圖紙,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場合求人捐助款項,甚至他自己到河道里物色某塊有用的石頭,指揮工人把石頭運到文匯山……那時只要是朋友們見到他,他就分享把墓地和紀念館建到什么程度,說接下來還要做的事情……他把此事當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由此朋友們在心底慨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路遙如果地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對于延安地區的文學發展,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曹谷溪,延安文學史會有多么大的空白。這空白不僅僅是他作為詩人的缺席,還因為他的缺席會造成成百上千文學青年的缺席。那時曹谷溪主編《延安文學》雜志,他具有一種瘋狂的利他主義的執著與熱情,每一首發表在上面的習作者的詩歌都經歷過他的用心過濾,他甚至把一些稚嫩但意象很好的詩歌修改一遍,就像經驗豐富的老農民從年輕不熟練的農人手中接過犁犋,幫耠過一個壟溝,再交到年輕人的手上,告訴他種子應當像這樣播下去一樣。現在種子都發芽長大了。

正是曹谷溪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地編輯這份文學刊物,讓一份地區雜志如期出版。這使得他的朋友想到一個用濫了的比喻:蠟燭。他是在燒自己。

當然,曹谷溪更是一位詩人,他始終在用生命詩化著這個世界。

馬光輝:曹老您好!感謝您接受我的訪問,您被譽為陜北文學的一面旗幟,能否談談您早年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

曹谷溪:非常感謝你的到訪,我非常樂意回答你的問題。1962年我高中畢業,我是延川中學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由于家庭貧困,沒有參加高考,就當了延川縣賀家灣公社的炊事員。有人戲稱我是“延川縣文化水平最高、烹飪技術最低的炊事員”。

我常想,自己是陜北最幸運的一個文藝工作者。由于生活在陜北這一塊生長民歌、生長愛情、生長英雄的高天厚土上,所以我十來歲就參加了村上的秧歌隊說快板、唱秧歌。后來又從寫民歌改為寫詩。《延安文學》這個平臺,使我有幸結識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活躍于中國文壇的胡風、丁玲、艾青、蕭軍、臧克家和四五十年代的魏巍、賀敬之、柳青、杜鵬程、李若冰等著名作家,并且得到了他們的教導和關懷。

馬光輝:您和路遙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認識的?可否將您與路遙交往的故事與廣大讀者分享?

曹谷溪:非常樂意。在“文革”初期和中期,我們僅是互相知道名字,并不真正認識。那個時候他還沒用“路遙”作為筆名,叫王衛國,在小小的延川縣威名大振,而我僅是延川縣的“小名人”。我與路遙置身于兩個不同的群眾組織。可是后來我們竟成了朋友,而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從認識路遙到他逝世的20多年里,他是我家的常客。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和他的未婚妻林達兩人合騎一輛自行車回郭家溝吃年夜飯。在自己家只住一晚,第二天上午就騎60多華里到賈家坪公社的劉家溝找我。當地風俗是大年初一不出門,可是路遙不管這些,一來就不走了,一直住到春節收假,我們一起到縣城上班。

1970年仲夏,我和路遙兩人合騎一輛舊自行車,從縣城到張家河公社新勝古大隊采訪,那時候我29歲,路遙21歲。我們兩人當時都很瘦,我們輪流騎車,自行車破舊得沒有閘,他蹬車時,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梁上,下坡時可以用右腳代替剎車;我蹬車時,他坐在前梁上,下坡時用腳代替閘剎車。那次采訪,不僅將路遙的一首詩抄寫在大隊的黑板報上,還留下了那張路遙生前最喜歡的照片。

1992年9月,路遙患肝硬化腹水,由延安地區人民醫院轉到了西安西京醫院。轉院前,他要我把在黃河畔的合影給他放大一張。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馬光輝:請您談談路遙初期的文學創作情況。

曹谷溪:路遙是一個感知和創作能力特別強的人。當年在我創辦《山花》時,鼓勵路遙寫作,也開始了我們的文學之旅。

一個作家的成長,需要生活的、思想的、藝術的諸多營養,更需要生命的、感情的諸多真切的體驗。否則,他就難以成為一個作家,更難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我和路遙的傳奇友誼,就交織著我們許多寶貴的生命體驗。

1970年春,路遙的革委會副主任被免掉了,他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回到了郭家溝村。1969年,我從賈家坪公社調回縣革委會,由“知青專干”成了通訊干事。由于通訊組人手不足,革委會允許通訊組經常帶兩個學員脫產學習。我就將路遙抽調到縣上“通訊員學習班”,每月給18.5元誤工補貼。每期三個月,但路遙那次在學習班待了一年多,后來轉到延川縣文藝宣傳隊當編劇,當時他的大部分作品發表在延川《山花》上。

我看到路遙的第一首詩《老漢我一輩子愛唱歌》,是幾句順口溜:

明明感冒發高燒,干活盡往人前跑;

書記勸,隊長說,誰說他就和誰吵,

學大寨就要拼命地干,我老漢走著就想跑!

這首小詩也在《山花》上發表。后來他開始寫小說,第一部短篇小說《優勝紅旗》在《山花》上發表后,就被復刊的《陜西文藝》轉載。

馬光輝:您與路遙相交相知20多年,談談您對他的評價?

曹谷溪:路遙留給這個世界的永遠印象:他是一個剛強的陜北漢子。1969年冬天,我剛從賈家坪公社調到縣革委會通訊組,與路遙同村的劉鳳梅說,她看見路遙穿著一身白衣服,腰里系著一條麻繩。問給誰戴孝,路遙說給他自己。

于是我找來路遙開導,他當著我的面號啕大哭,說:“谷溪,我這輩子完了。”我對他說:“一個男人不可能不受傷。受傷之后,不要哭泣,而是要躲在一個沒人注意的地方,用你的舌頭舔干傷口上的血跡,然后到人面前去,依然是一條漢子!”

也許,路遙理解了我的話,而后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站起來對我說:“谷溪,我在四十歲之前必須干一件大事。”在路遙39歲那年,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從眾多文學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了茅盾文學獎。

嚴格地剖析路遙,他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極自卑的人。自尊與自卑在他心靈的深處共存。在路遙的精神世界,還有一對非常尖銳的矛盾:路遙是一個參與意識極強的人,而文學創作又迫使他別無選擇地躲在甘泉縣招待所,躲在銅川市王石洼煤礦的一間房子里,與“孫少平”“田曉霞”們一起生活,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夢幻……文學創作是孤獨的個體勞動,這種無法改變的孤獨與他強烈的參與意識,將他置身于一種無法解脫的痛苦中。這么強悍的一個陜北漢子,怎么又會自卑呢?我想,這與他的家庭出身、生存環境有很大關系。由于家庭貧窮,延川中學學生灶上有甲乙丙三種菜,路遙是連丙菜也吃不起的角色。他的自尊與自卑,鑄造了孤傲內向的性格和憤世嫉俗的奮發精神。如果我們能夠真切地走進路遙的精神世界,你會驚奇地發現,路遙比他所塑造出的所有的藝術形象都更生動、更精彩。

馬光輝:路遙文學創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您認為哪個具體因素是當代年輕人奮斗中最應該汲取的?

曹谷溪:毋須諱言,路遙剛開始創作時,文學水平、藝術素養還是很低的。但路遙的靈性令人驚奇。在文學方面你說什么問題,他就能夠心領神會,甚至對許多問題生發自己的感悟。路遙也注意收集群眾語言。一次下鄉時,聽到一則順口溜:

身上穿著料子褲;

前面是日本,

后面是尿素……

他就馬上掏出小本本記下來,后來寫在短篇小說《青松與小紅花》里面。路遙是個“事業型”的人物。他為自己確定了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他對這個目標的摯誠追求,幾乎使他忽略了自己的親情、友情。記得有一次,他的胞弟王天樂寫了一首詩歌請他看。他說:“谷溪看得好”,就推了。給業余作者看稿子,實在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這是路遙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

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幾年里,他幾乎脫離了家庭,脫離了社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馬光輝:據有關研究路遙作品的機構了解,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兩部小說,在各大學圖書館的借閱頻率很高,他的作品為什么能經久不衰?

曹谷溪:路遙為人民寫作,為時代歌唱,正如路遙所說:“我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動人生的溫馨。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是,真誠地說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這是許多讀者含著熱淚,從《平凡的世界》里找到的心靈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也是路遙的作品至今為什么一直會被大家喜愛的原因。

路遙的作品不僅感動了中國青年,也感動了不少外國青年。有一次,我陪日本姬路獨協大學外國語部教授、路遙研究專家安本實先生去路遙的墓地,我們首先給路遙送上鮮花。安本實先生顫巍巍地點燃三支香煙,放在墓前。他對著墓碑說:“請路遙先生抽煙。”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有兩個青年,拿著一束剛從山上采來的野花,恭敬地放在路遙的墓前。

我問他們:“是延安大學的學生嗎?”他們說:“不是,我們是西安交大的學生。”我又問,愛好寫作嗎?他們回答說,不是,我們是路遙作品的讀者。我發現路畔上放著兩個旅行包。也就是說,這兩個青年才從西安到達延安,還沒有找到住的地方,就直奔文匯山看路遙的墓。我心中一熱:路遙是活在了一代中國青年的心中!

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在《延安文學》當主編的時候,編發過一篇《廣島離延安有多遠》的稿子。作者是一位姓馬的先生,說他在去香港的途中,看見一位日本姑娘正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閑談中,這位姑娘得知他來自西北,于是給了他兩張名片,一張給馬先生作紀念,另一張請馬先生送到路遙的墓前,并轉告路遙:她遲早會到延安看望他的!

“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不管處在哪一個階層,都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生活。這是路遙作品傳遞的最重要的東西。路遙是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誠實勞動和豐碩的勞動成果回饋他所鐘愛的土地,回饋時代和社會,回饋父老和親人。路遙是時代的豐碑,路遙無悔,所以他也值得人們懷念!

訪問者

馬光輝,男,民盟盟員,大學本科,1976年3月出生,陜西綏德人。從事文學編輯出版、新聞宣傳工作10余年。現供職于延安市新區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2022年3月,被延安市委統戰部聘為延安統一戰線智庫專家。作品散見于《中華合作時報》《文化藝術報》《陽光報》《延安文學》《 榆林日報》《延安日報》等報刊。  ■季風/文字整理 馬光輝/供圖

責任編輯:雯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涞源县| 新沂市| 五寨县| 沙湾县| 留坝县| 五峰| 临城县| 榆林市| 肃北| 湖州市| 封丘县| 弥勒县| 汝阳县| 扶余县| 孙吴县| 安岳县| 十堰市| 江川县| 昌都县| 百色市| 安溪县| 南投市| 阆中市| 平潭县| 陇西县| 同德县| 沙河市| 绵阳市| 和林格尔县| 嘉祥县| 天气| 海门市| 上蔡县| 城固县| 高青县| 邵武市| 措勤县| 西畴县| 溆浦县|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