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0 17:29:03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自2021年12月27日支援西安市新冠定點醫院新冠患者救治工作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西安社會已經清零了,定點醫院的患者陸續治愈轉入康復醫院健康監測,西安之前的中高風險地區也陸續降為低風險地區,很多高校的學子們亦在老師們的護佑下踏上返鄉的路程,路上的汽車也多了些,人們都開始忙碌起來,復工的開始復工,大家都在盤算著今年的春節怎么過……
明天就是除夕,國人對于傳統節日春節的喜愛可謂情有獨鐘,親人們的相聚、老人膝下的歡喜、張貼春聯的希盼、闔家團圓的餃子、來自遠方的問候,還有裝在記憶里春晚等等,“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年氣濃郁在四面八方,我們都在期待著期待著。
前幾天室外的雪花悠哉悠哉的飄灑著,添加了幾分年的味道,口罩掩蓋不住人們雪中喜悅的笑容,西安的疫情終于控住了!這段時間所有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來之不易啊!我看著窗外的雪花,想了很多,不知道為什么想起兒時學習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點亮著火柴,點亮著心中希望…。想著想著,耳邊響起了查房時一位新冠患者即將出院和我的對話。
當我問及患者出院之后,最擔心的是什么?患者性格非常開朗,先是表達了她這次住院的心理感受,說到“你們醫務人員真是不容易,又是治療又是拖地,一天穿著這衣服不吃不喝的,我們看著心里很難受,假如沒有這個疫情多好!我們很多人應該知足,應該感謝政府!我就感覺心里面特別的感謝!”
接下來她的擔心的確值得我們反思。這位患者這樣講著:擔心的第一個事是身邊的人用奇怪的心態去看我們:別人都沒得上這個病,你怎么就得上了,你是不是會傳染給我們呀?我們心里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第二個擔心的就是,從內心來說,村里群里發了個消息,說我們的東西都被收回了,我們掛在墻上的衣服都被銷毀了,我們回去被褥、衣服都沒有,我們穿的沒有,吃的冰箱里的東西也沒有了,我們回去怎么辦呢?第三個別人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我們,我分析的是別人看我們就像地雷炸彈一樣看著我們,我現在也不知道回去后果是什么樣。還有就是出去之后我們應該怎么做,怎么去面對?
聽到這里,我不禁想起2021年我們在武漢救治新冠患者患者時,一位出院患者在病房里的一系列發問。“我還能不能再回到我的小區,小區的人會咋看我,我的家人會不會遠離我,單位的同事又會咋么說?”
緊接著我又了解了幾個病人的心態,他們都有這樣的顧慮和思想壓力。作為醫者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固然很重要,如果心理的問題解決不好或者應對欠缺,也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就有一篇文章,講的是新冠患者的回歸。國內外報道了很多新冠的后遺癥,眾多后遺癥其中大部分都是心理的問題,回歸社會的心理問題。經過分析,眾多的不適都是心里恐懼,特別是回歸社會后社交恐懼的問題。
當然,我也給患者做了一些心理疏導。解釋了出院后,政府會安排他們先在康復醫院健康觀察一段時間,那里同樣有醫務人員24小時工作,從康復醫院出院后再進行居家健康監測等,這點應該放心了。至于周邊的人和社會的反應如何應對,自我要進行心理調適,即使出現一些所謂的“冷眼”等過激的反應,自己也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因為得新冠的人是少數,而疫情的確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患者是無辜的,患者也是受害者!自己要怎么去做呢?遵守政府的有關規定,同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非必要不接觸,做好個人健康監測;要相信,時間是治愈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最好的一劑良藥,我們要給對方時間,對方接納也需要時間,這個在心理上要有充分的準備。
但是僅僅這樣就夠了嘛,我想還遠遠不夠!其實這樣的現實問題反映的是像新冠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所有個體心理康復和社會關系回歸的問題。其實,這里面不僅僅涉及患者,還包括所有參與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流調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干部、公安干警和老百姓。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方法盡快地促進社會心態和社會關系的正常回歸!
善待新冠痊愈患者和家屬
我們再回顧一下這次疫情的初期,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很快就開始了流調和人員摸排,小區封控,單位封控…,瞬間時空好像定格在陽性病例上,早期病例的行動軌跡亦社會公布,這些患者和家人承受了極大地社會和輿論壓力,他們面對社會更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持。
新冠患者在住院期間我們已經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當下未出院病患也就是兩位數,很快就要清零了,大量的康復患者也會陸續出院,這些心理問題將會暴露。因此,高度關注出院后康復患者的精神狀況和社會現狀刻不容緩。一方面,要理解他們,大家需要換位思考,以共情的思維讓他們融入大家庭。一方面,需要醫療機構心理醫生提供線上或線下心理咨詢與科普宣傳,加強患者隨訪,精準疏導,幫助患者共渡難關。一方面,要積極推介新冠病毒的有關知識,以科學客觀的認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擔憂。
對于新冠痊愈者,我們要教導患者,堅信自己就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比如足球運動員梅西,但這并不能阻止他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員。再比如武漢當年有6萬多名的新冠感染者,他們都回歸了正常生活,并沒有感染任何人。
從免疫學角度而言,新冠患者康復后,身體的免疫系統能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通過與新冠病毒結合來阻止病毒感染細胞,從而有助于避免再次染疫。最近一期《自然·微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感染新冠病毒10個月后,患者體內仍然存在抗體。雖然抗體可能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但人體內仍會保有一定數量的特定“記憶B細胞”,它可以“記住”傳染病原,當再次遇疫時,能夠誘導免疫系統產生相同抗體。因此記憶反應是保護身體免于再次感染的特性。這些記憶B細胞的持續存在表明,當新冠患者再次暴露在病毒環境中時,人體能快速產生強大的抗體。
新冠痊愈者擁有足夠的抗體,所以他們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只要調整好心態,就能坦然面對周圍的環境。有報道讓7位新冠康復者用一個詞或者短語,概括疫情帶給他們的東西。7位康復者給出的大多都是正面積極的如:團聚、感謝、架起溝通的橋梁、看到生命線、同舟共濟。新冠痊愈者應對周圍的歧視,需要一顆樂觀、充滿正能量的心,在期待他人的善待之前,首先讓自己變得堅不可摧。切不可自暴自棄,采用極端的行為和語言。我們也看到很多新冠康復者更是為了救助更多的人,主動在康復之后自愿獻血,加入志愿者的隊伍,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愛抗疫一線人員
一線抗疫人員特別是醫務人員,在新冠病區工作期間,每個人均承擔著繁重體力消耗和巨大心理沖擊。一個班6個小時,再加上穿脫防護服和路途通勤時間,基本上在8個小時,在病區里除了本分的診療工作還承擔病區的清潔工作,還要做好患者的起居、飲食和聯絡等照護任務。8個小時不吃不喝,非常辛苦!另外,醫療隊員承受著自身感染的壓力,整天在“病毒窩”里轉,總怕“濕鞋”時。這種壓力存在呈現持續性刺激和高強度疊加反復循環中,直至隔離結束。同時隊員“兩點一線”的枯燥工作環境少了平時許多祥和的氛圍,也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差和扭曲。
有研究調查了16000多名醫務人員,發現疫情期間45%醫務人員有抑郁,34%有焦慮,22%有失眠,34%有應激癥狀,還有很多人有軀體化的癥狀。在抗疫期間,醫務人員有長達1個月左右的兩點一線生活,疫情結束后還會有隔離期。另有研究比較了親身經歷過隔離的人群和未經歷隔離人群的心理狀態。結果表明,隔離對人造成廣泛的,長期持續的,實質性的心理影響。王太蘭等對220名援鄂醫務人員進行線上調查發現,援助重癥患者的醫護人員出現壓力過大、入睡困難、抑郁悲傷、感覺麻木的比例高于援助非重癥患者的醫護人員,而女性醫護人員比例高于男性。夏維等調查了新冠疫情一年后武漢一線醫護人員腦功能和心理健康,發現仍有一部分醫務人員受困于軀體化、抑郁和偏執。
如何關愛一線人員需要個人、家庭和組織的多方支持。首先醫務人員要學會自我心理調適,讓自己快樂地走出來!可以靜下來總結總結自己的工作,寫一點自己的疫線感受,也可以和別人交流講出來。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分散關注點,比如讀一本陶冶情操的書、做一項出出汗的運動、聽一曲優美的音樂等等。家人的團聚與溫馨一定是一劑很管用的良藥。而單位和組織的關心是絕不可以缺席的,我們也看到,很多單位通過不同形式在走訪關心醫療隊員的家人,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讓隊員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組織的溫暖,這種力量非常強大,要多做并大力提倡!疫線的組織更要密切關注隊員的思想生活,也可以通過一些線上的活動,讓隊員全員參與,相互交流,每個人都要學會和懂得傾訴和傾聽的作用。當然作為派出單位對隊員的鼓勵和肯定自然必不可少。
注重良好社會關系的回歸與重構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從關系的雙方來講,社會關系包括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般還包括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的涉及面眾多,主要的關系有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等方面,良好的社會關系重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直逼社會關系的審視和重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傳播,不僅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還沖擊著社會治理結構與體系.西安的疫情防控值得我們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去分析去應對。無論是新冠患者的救治,全覆蓋的核酸檢測,還是民眾就醫等問題的解決,有一些熱度和討論,眾說紛紜,也是對個體與組織的實戰應急考驗,暴露出一些問題,亦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具體到新冠患者出院回歸這一問題上,人們急需重構良好的社會關系。
新冠患者回歸遇到的困境需要要從政府、法律和制度層面共同破解。政府的各個部門需要進行協調,形成社會支持體系。由政府組織支持,在各種媒體及時發布健康信息,通過各種形式教育,向大眾傳遞關于新冠的知識和科學的應對策略,也可以讓民眾設身處地理解新冠痊愈者所面臨的困境。受到良好教育的社會環境與及時的社會支持,可以增加患者回歸社會的信心,正向評價自己,減少歧視。法律工作者為新冠患者提供服務,讓他們有強大的后盾,保障自己的權益。在網絡世界里,對于那些污名化、極端語言暴力、可以有負責任的媒體工作者來澄清事實,與之對抗,同時采取措施讓施暴者得到相應的懲罰。多項措施并舉,讓公眾謹言慎行,讓新冠痊愈者能夠順利的回歸生活。
總之,西安這次新冠疫情給整個城市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雖然消滅了疫情,但全社會回歸到正常狀態仍面臨不小的挑戰,政府、社區和和專業人士需要共同努力,幫助人們重返社會。(作者為西安交大二附院黨委書記 鞏守平)
作者簡介:
鞏守平,漢族,中共黨員,一級主任醫師(二級崗位)、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公立醫院黨建工作專家組成員。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兼任西安交通大學紀委委員、醫學部黨工委委員。
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顱腦創傷康復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部醫學雜志》、《臨床神經外科雜志》、《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常務編委、編委,陜西省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康復醫學會顱腦損傷專業委員會副主委,陜西省醫學會/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委,陜西省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會副會長,曾任陜西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西安市神經外科學會常委,陜西省、西安市青年聯合會委員和常委。熱愛神經外科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多次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地質災害緊急救治工作,指導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工作,發表論文多篇,被評為西安交大醫學部名醫和名師。獲得多項陜西省教學、科研成果。不斷關注并開展醫學倫理、醫學人文、醫院文化等研究,主持陜西省醫院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榮獲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陜西省師德標兵”“西安市勞動模范”“陜西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美醫務工作者”“最美逆行者”“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抗疫特別人物,全國第四屆“白求恩式好醫生”。
編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