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PREFACE(29)
昨天,看到最后一批奧運健兒平安抵京,看到之前回來的運動員們在隔離期間還不停鍛煉,八個字浮現在腦海中:容易干不了大業績。
祝賀所有奧運健兒們健康凱旋,相約三十多天之后的大西安。
在我們推出的二百多條新西安新名片的導游詞里,“八百里秦川天下共賞,十四運城市無尚榮光”的欣欣向榮和長治久安,將至誠守望體育健兒的驕人成績。西安歡迎你!
246
燈火依然,故事永流傳
- 名片名稱:西安 -
文/慶安初級中學初一學生 胡璟旭
指導老師/楊妮
只謂“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卻少了煙火;只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卻少了情調;只說“西憶故人不可見,東風吹夢到長安”,卻少了意象。文人的筆尖,都有自己的故事,峰回路轉,都是“我與長安”。只有似水的流年,才會時而傾訴,長安這片煙火人間,那是“我們與長安”。
曾幾何時,緬伯高“千里送鵝毛”,時光荏苒,情不褪色;曾幾何時,白居易“天涯淪落”,身居異鄉,心念遠方;曾幾何時,李隆基“霓裳羽衣”,隨風入畫,淡其芳華。不曾忘卻那華清池清澈的池水,洗滌出李隆基和楊玉環最真誠的靈魂。從驪山到馬嵬坡下,是熾熱的愛情,孤獨的靈魂,悲慘的結局,以及永久的佳話。入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清風晚照秀麗多姿!夢回長安,賞驪山晚照。
時代變遷,當長安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新時代的外衣,他脫胎換骨,改名“西安”,但其精神卻仍未消失,依然似光照耀著這座城市。大唐西市繼唐朝遺風,鐘鼓樓廣場車水馬龍,大唐不夜城燈火依舊。新時代的鐘聲激起一層層“后浪”,他們熱愛,他們傳承,他們改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繼續譜寫這輝煌。當過去成為歷史,我們抬頭向前,創造出的是新的憧憬與希冀。今入西安,悟城市靈魂。
昔日長安,燈火璀璨,綠水映青山;今日西安,燈火依然,故事永流傳……
247
絲路起點的精彩華章
- 名片名稱:絲綢之路群雕 -
文/陜西省西安小學五年級學生 李林蔚
指導老師/宜靜
云飛絲路飄花雨,風動駝鈴運錦綢。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十三朝古都——西安!聽到剛才那兩句詩文,您是否想到了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時走過的絲綢之路?那么今天,就讓我帶大家去打卡古城西安的標志性雕塑--絲綢之路群雕。
絲綢雕塑位于開遠門遺址附近,坐落在蔥蔥蘢蘢的大慶路綠化林帶最西端。上世紀八十年代西安市為紀念絲綢之路開通2100周年,歷時三年,于1987年修建而成。
雕塑長約60米、寬3米,形象地刻畫出一組跋涉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英俊瀟灑的長安人也有高鼻大眼的波斯人。
如果您仔細觀察這14匹駱駝組成的隊伍,還會發現夾雜其中的兩匹馬和三只獵狗……雖然用于雕刻的石頭是再普通不過的花崗巖石,但每一位人物的神態、動作都刻畫的靈動自然,甚至連駱駝等動物的表情都刻畫的十分細膩。
石雕連綿起伏、渾然一體,向我們展示了一支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向西進發的雄偉場景。
撫摸著略感粗糙的花崗巖,我們在這里穿越時空——看五彩繽紛的華美絲綢,在陽光下熠熠閃光;聽茫茫戈壁上的清脆駝鈴,在風沙里叮咚作響;仿佛經歷了兩千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傳奇。
今天的這里早已成為了人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無論是迎著朝陽晨練的人們,亦或是夕陽西下嬉戲玩耍的孩童,以及散步聊天的老人都喜歡來這里走走看看。
古老的長安從這里出發走向世界,坐在駝峰上的張騫也在這里見證著新西安“一帶一路”新絲路的飛速發展。
248
滿塘芙蓉臥 何須江南路
- 名片名稱:清水頭村千畝荷花 -
文/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學生 楊凱瑞
指導老師/趙鶴鳴
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向來是個水少的地方,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關中人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水鄉美景的追求。
光陰匆匆,盛夏情濃,西安的夏往往要在“全熟”和“七分熟”之間煎熬切換。七月的荷花正艷、鮮桃飄香,微風拂面,楊柳飄曳,正是賞荷好季節,來到位于長安東南清水頭村的秦嶺北麓一帶,因這里背靠南山,氣候宜人多峪口,多流水,多川地,所以種植荷花也更為普遍,有的是接天蓮葉,荷風送香。
水不在深,有荷則靈。淺淺的水面漂著浮萍和水草,那狹窄的小路將荷田分割出各自的區域。田埂地畔曲徑通幽,你可以由村邊的水泥大路往東觀賞花海,也可以由水田邊的小路進入花田。
現在我們從這條小路進入荷塘, 荷葉、荷花、蓮蓬舉手就可觸摸到,粉的蓮花嬌艷俏麗,白的蓮花圣節曼妙,荷葉翠色欲滴。如果您是攝影愛好者,那么快穿上美美的花裙,帶上草帽拍拍拍吧!這片荷花塘面積大,花期很長,6月份開花,一直持續到9月份,期間免費對外開放。路的兩邊還有桃園,賞荷之余還可以進園采摘仙桃,在這里不但可以感受清新的空氣,近距離觀賞美麗的荷花,還可以品嘗到沉甸甸、水靈靈、粉嫩嫩的鮮桃。逛累了沿街還有很多當地特色小吃,開胃的漿水涼魚、香辣的炒涼粉、酸辣爽口的涼皮等等,各種農家特色小吃應有盡有。正街還有很多農家樂供選擇。美景配美食,好心情在這里絕不會被辜負!
一莖孤引綠 雙影共分紅,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夏天,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來西安共襄全運盛會,我在荷塘畔期待您的到來。
249
八百里秦川天下共賞 十四運城市無尚榮光
- 名片名稱:城北行政中心 -
文/經開七小學生 田心喻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古都西安,我是小導游田心喻。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安市經開區的行政中心,它因西安市政府、市委等核心行政機構坐落于此故而命名,如今已是西安城北乃至整個城市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行政中心地鐵站作為重要的樞紐站點,2號線和4號線在此交匯,每天承載成千上萬市民的出行。熙地港、大融城、未央國際、漢神百貨等大型商超紛至沓來,引領潮流與商機;創業中心、國金中心、旭輝中心、企業總部大廈等高端寫字樓鱗次櫛比,引領創新與發展。莊嚴恢弘的西安市政府以仿古建筑表現古城西安的文化底蘊與特色。位于西北角的城市運動公園,集運動、休閑、景觀、人文、生態于一體,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十四運中的三人制籃球賽、殘特奧會輪椅籃球賽等賽事也將在這里拉開帷幕。
七八年前,這里只有菜地、麥田和不規整的鄉村,如今這里煥然一新,成為西安最繁華的商圈之一,這也是整個西安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縮影。西安以繁榮創新國際化城市、生態文明綠色城市、健康和諧幸福城市的嶄新面貌,歡迎全國乃至全世界來賓,相約西安,筑夢全運!
250
那是我兒時的心心念念
- 名片名稱:興慶宮公園-
文/景龍池小學四年級學生 楊默涵
指導老師/王宇
它見證了大唐最耀眼的開元盛世,它承載了幾代人童年的美好記憶,這就是興慶宮公園,老西安更喜歡叫它興慶公園,它是西安最早最大的遺址公園,是唐長安城三大宮殿之一,也是長恨歌中兩位主角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舊宅。
歷時半年的封閉改造,興慶宮公園終于在七月一日,黨的百年生日這一天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與我們見面了。改造升級后的興慶公園可以說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環境更加優美,花草古木襯托著亭臺樓宇,古色古香又不失現代感。讓我們一起走進看看吧。
沿著園中的林間小道穿行而過,移步于龍池湖畔,這方十公頃的池水足足占取了全園的五分之一。史籍記載,唐玄宗與嬪妃大臣們經常在這里泛舟游樂,而現在,放眼望去已經變成廣大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是孩子們劃船游玩的好地方。
踏過東平橋來到李白醉臥“彩云間”下的沉香亭。據說,此亭使用沉香木建成,所以稱沉香亭。亭子周圍栽植著各種各樣的牡丹芍藥,當年玄宗在此設宴,李白醉酒奉詔賦詩,由高力士脫靴、貴妃研墨這才有了“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千古流芳。
改造后的興慶公園最大的特點就是現代化元素的加入,新增的龍堂博物館,唐三彩博物館,城市記憶展覽館等都是西安文化的展示和傳播。新建成的大象滑梯,秋千攀巖都將延續新一代孩童的美好記憶。
興慶公園承載著幾代西安人的美好回憶,兒時的心心念念,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飽含著西安城的文化和歷史,記載著西安人的故事和難忘的留念。
251
為城市添綠,為全運增彩
- 名片名稱:灞河 -
文/西安經開第六小學學生 馮玉蓉
指導老師/楊淑云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家鄉西安,我是小導游馮玉蓉,今天由我來給大家介紹長安八水之一的灞河!
我們面前這條波光粼粼的河流便是灞河啦!它是黃河支流,發源于秦嶺北坡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以北,流經藍田縣,灞橋區、未央區等。而它又名滋水,春秋時期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稱霸西成后更名為霸水,后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稱為“灞水”,才成了今天的灞河。
灞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古代長安前往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唐代時,灞橋一側建有驛站,橋邊兩岸則多有種植柳樹。若有送親友去往中原方向的,便會在灞橋分別。一番叮嚀囑咐后,親友間灑淚相別時,多半會折柳相送,因此也成了一段灞柳飛雪,折枝贈情的佳話。
而今天灞河上又多了一處網紅打卡圣地——彩虹橋!它連接著南北的交通,亦連接著全運會場館,不僅給人們出行提供了方便,還提升了城市的發展。古往今來,任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灞河的水源源不斷地流淌著,亙古不變地養育著三秦大地的兒女。
西安山美水美,美食好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歡迎您一定要來看一看!
252
長安內涵的承載地
- 名片名稱:大唐西市 -
文/童蘭莛
指導老師/劉梅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我們可以看見太白對酒邀月,子美深味疾苦,摩詰空山訪幽,張旭揮毫狂草。時光滄桑了浪漫,歲月沉寂了遺憾,歷史沉淀了這座古城,這就是我的家鄉——長安。
那么今天,請允許我以導游的身份,來介紹一下唐時長安最繁華的街區——西市。
古時的長安,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城中設有東西兩市,東市服務于達官顯貴,主做國內貿易;而西市,不僅是面向普羅大眾的交易市場,更是以開放姿態從事國際間的商貿往來。因此,西市也成了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個舉世矚目的繁盛之地。
正午時分,漫步在長安中最繁華的西市,我們隱約間可以體悟到盛唐長安的繁華。毫無疑問,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駝鈴的聲響揮之不去,波斯和古羅馬的商隊絡繹不絕,吆喝聲、笑聲與各國的言語交織著,在這盛唐里快活的空氣中彌散。
盡管安史之亂的戰火將西市的繁華損失殆盡,昔日榮光不在,空余那一抔黃土。但歷經千百年的蓄勢,西市的繁榮已然被重現,漫天霓虹替代點點星光,熙熙攘攘的人群依舊。時過境遷的是如今的西市能夠包容更多元的文化,依然如故的是那只屬于長安的生機勃勃的精神內涵。
253
一切盡在“方言”中
- 名片名稱:西安話 -
文/高新第六初級中學七年級學生 高宇涵
指導老師/張蓓蓓
“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兒都不能不吃泡饃……”各位游客朋友們,你們是否也會唱這首《西安人的歌》呢?它通篇用西安話唱就,不僅唱出了西安人民的質樸豪邁,更唱出了三秦大地的綿延威武。
來到西安這座城市,“好”是為“嫽”,行至街頭巷尾,你總能聽到一聲雀躍的“嫽扎咧”向你傳遞著主人的欣喜。不知者總要暗暗介意其用語不雅,殊不知《詩經》中已有“月出佼兮,佼人嫽兮”的語句,此處的“嫽”便與今日西安話中的“嫽”同義,指“美好、暢快”。可見“嫽扎咧”實在是“雅得很咧”。
若有兩個西安人在他鄉相遇,準要親親熱熱地互稱一聲“鄉黨”。此處的“鄉”和“黨”源自中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而“鄉”“黨”二字連用,便可指“同鄉的人”。遠方的游子若是聽到這樣一聲既親切又典雅的稱呼,想來那鄉愁也可稍解幾分吧!
此外,西安還將“熱水”稱作“湯”,將“我”稱作“額”,不說“吃飯”說“咥”,不說“什么”說“撒”。還有這樣一句俗語:“你把握嘎西麻達,擱到握格里拐角”,你可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西安矗立于黃土之上,承繼于十三朝文脈之間,沐浴過萬國來朝的繁盛,也浸潤過近代革命的血泉。物換星移,任平地之上高樓迭起,在西安話里,我們總能觸摸歷史、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先賢們形成呼應,可謂“一切盡在方言中”!
254
皇家御苑,暢游佳園
- 名片名稱:曲江池遺址公園 -
文/慶安初級中學初一學生 王煊棋
指導老師/楊光輝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千年古都西安,我是你們的小導游王煊棋,來自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今天我就帶大家暢游曲江池遺址公園。
我們可沿著唐城墻遺址走到東南角,由此步入曲江池。一走進來,池畔綠柳成蔭,名花奇卉怒放,水面上三兩白鵝,或數只調皮的野鴨,時而呢喃成趣,時而飛掠湖面。傍晚時分,我們可以與家人、好友一起漫步曲江亭,池面清風徐來,微波蕩漾,在這里可懷古,可賦詩,可低吟淺唱,不經讓人心曠神怡,好不愜意!
如果大家走累的話,可以乘坐觀光小火車,一起來欣賞曲江池遺址公園的美景。現在,在我的左手邊即是湖心仙島,島周圍被荷花簇擁,以應韓愈的“曲江荷花蓋十里”之說。不遠旁邊就是藕香榭,芙蓉影破歸蘭槳,菱藕香深寫竹橋,是它的真實寫照。
現在映入眼簾的是閱江樓,它是曲江池遺址公園里最高的建筑,站在閱江樓上,可俯瞰曲江池水吞吐日月,切身感受古代詩人們的豪情萬丈。
在曲江池,不得不提的就是曲江流飲。據說在盛唐時期,每當新科進士及第,總要在曲江賜宴,新科進士在此乘興作樂,酒杯至盤上,置盤于曲流上,轉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曲江流飲”由此得名。
千年古曲江,十年新山水。古有文人騷客撫琴賦詩,今有新西安人休閑健身好去處!歡迎大家來曲江池遺址公園賞美景,我在這里等著大家的到來!
255
地鐵站中的國防科技館
- 名片名稱:西北工業大學地鐵站 -
文/西工大附小四年級學生 邱汭涵
指導老師/冉明卉
朋友們好!今天我帶大家參觀其中的西北工業大學地鐵站。
作為現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工具的西安地鐵,更是與西安獨特的文化魅力接軌,每一個地鐵站都透露出西安傳統文化符號和現代元素的和諧共生,可以說“一站一故事,每站有傳奇”。
當我們走進碑林區友誼西路的西北工業大學地鐵站時。眼前出現各種琳瑯滿目的各類飛機、火箭、衛星、航空母艦等圖片,讓人覺得這不像是地鐵站,而是走進了一個尖端國防科技展館。
我們現在所處的通道叫做“三航領域國之重器”特色主題通道。通道里展示的圖片運用了裸眼3D技術,讓圖片里的東西看起來栩栩如生,仿佛這些飛機隨時要從圖片里飛出來;還有正在發射的火箭,它噴出的火焰感覺都要燒到咱們了,讓人不自覺往后退。
大家肯定會想為什么這個地鐵站會有這么多國防軍事設備呢?那就讓我來給大家解疑!
因為這個地鐵站旁邊是國防科技名校——西北工業大學。地鐵站內展出所有成果要么是西北工業大學培養的學生研制的,比如這邊殲-20、運-20、直-20、ARJ21等最先進的飛機;要么干脆就是西北工業大學自主研制的,比如圖中展示的咱們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建軍90周年閱兵中的無人機,包括前面這個已經成功發射到太空的翱翔小衛星,可都是西北工業大學自己研制的哦!地上,看古都一眼千年,地下看西安一日萬里。坐地鐵的時候順便看個國防科技展,大美西安,嫽咋咧!
關于短視頻…
A 受疫情影響,“名片”中的部分景點已限制出行,無法在第一現場取景拍攝,大家要在允許的前提下,先拍攝難度較低的素材畫面,無法拍攝的畫面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適當截取網絡素材,再結合文章內容配上音頻,完成最終制作。為適應視頻表達,可在錄制時對文本做適當改動。
B 計劃出版的圖書選稿正在編輯修改中。本次活動整體細則,請戳進去詳細閱覽→家國年度征文活動詳細內容。
實習編輯: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