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PREFACE(23)
在這一輯里,一年級的閆詩遙同學竟然把一張形而上的“名片”導游詞寫得超有畫面感,少年君不由得一邊看稿子,一邊心下思量:閆詩遙同學,你的“導游詞”如果拍成視頻,一定更精彩,請爸爸媽媽協助,試一試吧!
組委會的郵箱里陸續來了同學們拍的短視頻,非常好!
在疫情防控的保障下,你的導游詞已經在“少年家國信”公眾號推出的同學,是時候開發智慧,挖掘才能,拍出你們送給這個城市的最富愛心宣傳片!
181
渭水泱泱
- 名片名稱:渭河 -
文/曲江第一中學高一學生 劉瑾宸
指導老師/王珊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盤繞在古秦地的渭河,是這首國風的起源地。古碼頭中,蘆葦隨風飄蕩,淡藍天際下點綴幾枝含苞荷花,日出之時河塘上方漫起淺淡薄霧,恍惚間好像真有一位烏發明眸的美人在蘆蕩中倩影婷婷。
水土肥沃的關中自遠古秦地延傳至今,泱泱渭水也隨著中華文明一直繞著長安流淌。《尚書》所記,渭河自甘肅鳥鼠山發源,匍匐過隴地,穿越秦嶺與六盤山之間的縫隙,以雷霆萬鈞之勢掙脫束縛,徑直向寶雞峽口流去,最終進入平坦富饒的關中盆地。
千年渭水從李世民的遺辮之地緩緩流過,又蘊養了咸陽古渡,讓車水馬龍的盛況永遠留在了史書中,后人傳唱的“陽關三疊”也是在此時流傳于渭水旁的。水量適中又溫順清澈的渭水格外適合一個文明的成長,從遠古后稷的教民稼墻,到西漢時的古漕運,渭水中蘊藏的是一個民族的壯麗史詩。
但歷史上的亂砍濫伐與長期單一的農作方式,讓渭河中泥沙變多,上流的泥沙淤積最終導致下流水量的劇減,旱澇頻繁,再加上防洪基礎脆弱,洪災頻發。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泉清水,當地政府很快采取了行動,渭水全線綜合治理工程拉開帷幕,沿岸采砂、疏通河道,打通上流的淤塞,也為渭水帶來了汩汩流淌的全新生機。
萬千甘霖匯入雨澤,碧浪中有魚蝦左右隱藏,化盡萬古塵埃,柔軟而堅韌地在九州腹地流淌,日出之光被水滴打散,在天地間呈出一片云蒸霞蔚的絕美風光。這里是被渭河澆灌的土地,有一群被渭水哺育的人民,渭水亙古流淌,不僅維護著一方水土長安,更是華夏文明永遠不息的象征。
這便是泱泱渭水,穿過歲月、飽含希望的渭水。
182
亭臺樓閣里,華館鬧市處
- 名片名稱:大唐芙蓉園 -
文/陜師大附屬中學學生 屈子涵
指導老師/范凌云
從大雁塔東南行千余米,聞笙歌隱隱,見紅墻逶迤。人流如潮,天南海北,齊聚芙蓉園,共賞盛唐貌。
園共場景十個,主題各異。宮殿連綿,樓亭起伏。紫云樓最為雄渾,芙蓉湖最為明凈,彩霞亭最為精美,唐市最為熱鬧。
御苑門,園之正門者也。朝則白鴿翱翔于九天,晴空碧日,心生喜樂;暮則神龍盤圜于華表,燈火輝煌,燦若晨星。
紫云樓乃全園之主樓,層四也,硙硙浩浩,氣貫長虹。于此樓,彩云與朝暉齊飛,晚霞同殘陽共墜。登斯樓也,則九里之景一覽無余,千秋霸業蕩氣回腸。有詩云:“形神升騰紫云景,天下臣服帝王心”。
芙蓉湖連通曲江池,園內宮亭,傍湖而建。水波不興,清澈如晶。至若夏至時節,蜩蟬初鳴,半夏始生,湖內芙蓉,曳曳生姿;兩岸楊柳,舞動翩躚。
信步蜿蜒彩霞亭,閱歷盛唐巾幗貌。圖騰蛟龍,涅槃鳳凰。時接壤與湖畔,楊柳依依;時寧立于湖中,輕起漣漪。
“市井平常事,最是熱鬧處”。園區向南,乃唐市。以古長安商貿為縮影,以映“商賈云集,內外通融”之繁榮氣象。王公貴族,黎民百姓,皆匯于此。人頭攢動,舉袖成云,熱鬧非凡。
芙蓉園之大觀,非止于此。一呼一吸之間,一動一靜之處,亭臺樓閣,軒榭游魚,華館鬧市,處處皆為盛唐觀。“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浦為誰綠”。
山河已千年,民族復興,方興未艾;中華文化,千古流芳。
愿長安再現盛唐貌,愿中國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183
讓“西安話”飚出西安城的自信
- 名片名稱:西安話 -
文/經開第一小學一年級學生 閆詩遙
指導老師/李玉蝶
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西安作客,我是你們的小導游閆詩遙,來自西安經開第一小學。今天,我們不看風景,也不品美食,我帶大家細細“聽聽”西安方言,當地話。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身邊有趣的小故事,當時我五歲,在老城根廣場騎著滑板車玩耍,突然一群外國友人將話筒和攝像頭對準了我,然后用不流利的中文說:“小朋友,你能對著鏡頭說一句西安話嗎?”當時懵懵的我張著嘴巴,幾乎是用盡了全身力氣喊著:“媽媽!媽媽!你在哪里…….”就這樣,我失去了一次很好地讓我們西安方言走向國際舞臺的機會。
如果時間倒流,我一定會對著鏡頭自信地說:“西安話,嫽扎咧!”
說起西安方言,大家最熟悉的有電視劇《武林外傳》中佟掌柜的口頭禪“額滴神呀”,還有電視劇《裝臺》里講刁菊花性格時說的“這女子歪得很”。當然,還有我很喜歡很喜歡聽的《西安人的歌》,伴隨著吉他的旋律、哼著美美的方言,就好像我坐在鼓樓邊上咥著羊肉泡饃,站在城墻上看著火車飛馳、住在高樓大廈中感受著西安變化。這首歌唱出了西安古老與現代融合的“俊俏模樣”,也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西安文化,向往西安這座城市。
我們作為國家化大都市的西安娃,想要更好地與國內國際的小伙伴交流和溝通,從小就要學好普通話、學好外語。但方言也是家鄉印刻在我們身上揮之不去的味道,或深或淺,都代表著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無比熱愛。
最后,請大家跟我悄悄學幾句西安話,回去以后驚艷到你身邊人——克里馬擦(趕緊快點啊)、弄撒尼(你干什么呢)、么嘛達(沒問題)、骨碌子(車輪子)…….
184
灃河之濱的風雅頌
- 名片名稱:詩經里文化小鎮 -
文/高新第二小學學生 溫博雅
指導老師/楊建攀
大家好,我是西安高新第二小學的小導游溫博雅,今天我帶大家一起游覽灃河之濱上一座現代人對周文化內涵挖掘和思考的設計作品——詩經里文化小鎮。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小鎮的建筑設計按照《小雅·斯干》中描寫的西周宮殿建設而成。
從詩經里的門口看過去,版筑的黃色夯土墻,深遠的灰色飛檐,筆直木柱的連廊,質樸寬闊的庭院,小鎮的每一處景色都展示了豐鎬古都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
如果想要更深的去感受《詩經》的文化,可以去風雅廣場,“風雅”二字就取自于《詩經》,廣場上分布著中漢美術館、風雅詩頌館(詩經體驗中心)、中國古琴博物館和國學館,無論你走進任何一間,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那是濃濃的《詩經》的文化魅力。
行走在國風廣場,伴隨著園內輕柔的詩經禮樂,周圍水面波光蕩漾霧氣彌漫,觀看著美麗的舞者表演舞蹈,如夢如幻,仿佛穿梭千年,回到了西周時代,感受到了詩經中固有的浪漫詩意。
“王在靈沼,于牣魚躍”在靈沼湖,湖畔有水榭樓臺,與家人、好友小酌閑聊,鹿鳴食街上,有不少本地和外地的風味特色小吃、傳統手作及茶館等美食珍饈。
灃河之濱,鎬京遺址近在咫尺,我在詩經里,等你來!
185
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 名片名稱:陜西歷史博物館-
文/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高一學生 張彥
指導老師/朱萌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古都明珠,華夏寶庫!”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中國古代歷史上包括周、秦、漢、唐等輝煌盛世在內的十四個王朝或政權都曾在這里建都,其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陜西歷史博物館則匯其精華,被喻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西安南郊唐大雁塔的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其獨特的唐風建筑,不僅融入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同時兼具時代精神于一體。“中央殿堂、四隅崇樓”更能體現中國人的含蓄之美。
其中藏品有170余萬件(組),包括十八件國家級文物。以“雅”著稱的商周青銅器;以“趣”文明的歷代陶俑以及富貴大氣、頗具盛世氣象的漢唐金銀器,和聞名于世界的唐墓壁畫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來。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長期以來,陜歷博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多層次、多角度地向廣大觀眾揭示歷史文物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底蘊,作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重要窗口,它為文物發聲,又讓文物中的精神內涵真正融入參觀者的內心深處。
博物館里每一件國寶的背后都蘊含著其深刻的歷史意義,都佐證出那個時代的繁榮與興盛,都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恰逢十四運,來西安,一定要打卡這座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于一體的華夏寶庫。
186
衛星之都,“低碳”“芯”城
- 名片名稱:航天基地 -
文/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學生 李心源
指導老師/康曄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的李心源,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今天,我帶大家參觀的是集科技、低碳于一身的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帶著楊利偉成功遨游太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帶著翟志剛漫步太空,其中運載火箭推進器與載荷衛星發動機的研制中心,正是這里。
“航天基地”是西安東南的一顆明珠。在這歷史悠久的土地上,“航天基地”朝氣蓬勃地向人們展示著它的生命力。這里充滿濃厚的科技氣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國衛通等一批高新技術單位在此駐足。每每看到身穿“航天藍”的叔叔、阿姨,總會讓我心馳神往,勵志也做一名航天人。
“航天基地”規劃有序,環境優美,三步一林,五步一景。道路兩旁的綠化帶鳥鳴啾啾,鳥兒身影翻飛啄花食果。層次分明的綠植高低錯落色彩繽紛,人們在綠蔭處的長椅上休憩,閑適安逸。還有各色的主題公園:“世子公園”、“運動公園”、“中湖公園”,園中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皆是景。
“航天基地”全民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從小學生到小區里的爺爺奶奶都會按垃圾類型來分類垃圾。你看,干凈整潔的街道,耐心等候紅綠燈的行人和車輛,隨處可見的綠化帶……低碳生活在航天!
遠古的號角早已逝去千年,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里,承載千年的飛天夢想卻在今朝實現。一個科創的航天,美麗的航天,低碳的航天正從中華大地冉冉升起,我在這里等你們來!
187
盛唐的貿易中心
- 名片名稱:大唐西市 -
文/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學生 賈璐陽
指導老師/徐思雨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大家好!我是小導游賈璐陽,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李白的醉酒之地、絲綢之路的起點——大唐西市。
從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到李白“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我們所回味追憶的歷代佳話,譜寫出了幾千年前繁華熱鬧的貿易中心——西市。
時過境遷,西市在這時間長河的大浪淘沙中褪去了昔日的輝煌,但如今,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于歷史和文化的探求,西市又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
大唐西市作為唐代兩大市場之一,薈萃世界各地文化及商業特色,是當時輻射面積最廣的世界貿易、時尚娛樂和文化交流中心,而絲綢之路是西市繁榮的堅實基礎,因此這里也是絲綢之路起點。走在大唐西市的街道上,恍如隔世,穿梭古今,不論是珠寶、瓷器、絲綢,還是本土特色,統統包攬,更有各國的歌舞表演、特色美食,好不熱鬧,難怪李白在此醉酒。
你還可以走進大唐西市博物館,切身感受西市的歷史底蘊;或到西市廣場,看斗拱飛檐,置身大唐之雍容大氣;或到絲路風情街,看異域特色歌舞表演、品各地風味小吃;或到古玩城,賞玩各式精美珠寶……總之,在這里總能體會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體驗和跨越古今的奇妙體驗。
如今的大唐西市,飽含著盛唐大長安的韻味,也展現著現代大西安的活力,歷史與現代的魅力,值得你來體驗一番!
188
火晶柿子拌面粉
- 名片名稱:黃桂柿子餅 -
文/高新二小四年級學生 袁沐昕
指導老師/楊莎莎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古都西安,我是你們的小導游袁沐昕。今天我帶大家來到的地方北院門品嘗我鐘愛的美味——黃桂柿子餅。
據說,在明朝年間,李自成率領軍隊起兵,行至臨潼,正好趕上饑荒,糧食匱乏。鄉親們為了慰勞軍隊,用本地盛產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餅,供起義軍打仗作干糧吃,很受義軍將士稱道。
制作黃桂柿子餅的柿子可不是一般的柿子,而是被稱之為“果中珍品”的火晶柿子。這種柿子與普通的柿子不同,個頭如雞蛋一般大小,通體紅亮晶瑩,皮薄如蟬翼,無絲無籽。“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采掇,翻自保天年”,即是對火晶柿子細致地描繪。
制作柿子餅,就是要先將柿子搗成泥,取一些面粉和柿子泥一起揉壓,和成面團。用黃桂醬、芝麻、花生、核桃、白糖、牛羊脂油拌成餡料,包進面團,壓成小餅。再將一個個小餅放入油鍋,伴隨著“滋啦啦啦”聲音,柿子餅的清香飄了出來,十分誘人。待小火將小餅煎到兩面金黃就可以出鍋了。趁熱捧在手里,輕輕咬一小口,餅皮焦香酥脆,餅心綿軟可口,唇齒間全是柿桂的香味。一起來嘗一嘗吧!
189
在“抱道不曲,擁書自雄”處消磨時間
- 名片名稱: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圖書館) -
文/翠華路小學長大校區三年級學生 朱翊溦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西部師范類最高學府——陜西師范大學,我是小導游朱翊溦。很多人都說,高校圖書館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今天帶大家來參觀陜師大的靈魂——陜師大圖書館。
陜西師范大學已有70多年歷史,學校秉承“西部紅燭精神”和“厚德、積學、勵志、敦行”的優良傳統,立足西部,服務全國,已發展成為一所一流師范大學。
步入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圖書館,這座建成于1956年的仿古建筑,其設計即吸取了我國古典建筑外觀的處理方法,也結合了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主樓高四層,兩側附樓為三層,屋頂采用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歇山式,左右對稱,錯落分明,古樸大方,宏偉壯觀。圖書館作為中心建筑,館址位于學校東西中軸線的壓軸位置,不僅建筑宏偉,更突出了大學的學術、文化氛圍。
圖書館正面前的兩棵喜馬拉雅雪松偉岸挺拔,蓬勃向上,具有關中第一松的美譽。圖書館周圍的綠化錯落有致,層次分明;走進圖書館,一排排、一列列整齊的書籍,讓人肅然起敬。
圖書館藏書330萬冊,尤其是館藏的古籍線裝圖書、古籍善本、歷代石刻拓片彌足珍貴。圖書館所藏宋慶元三年刊刻之《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三百卷》,堪稱無價之寶;而稀世文物《戰國秦封宗邑瓦書》更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
走進陜西師范大學,我們一起欣賞她古樸典雅的建筑藝術,感受她“抱道不曲,擁書自雄”的文化氛圍,贊美她“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西部紅燭精神”!
190
綠色中國之根,秦嶺生態盛宴
- 名片名稱:秦嶺國家植物園 -
文/大雁塔小學五年級學生 黃簡誠
指導老師/郭育紅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個獨一無二的“新地標”——秦嶺國家植物園。
“秦嶺國家植物園”是國內目前面積最大、地理位置最獨特、生態價值最高,原始山林保護最好的植物園,也是全國唯一冠以“國家”二字的植物園。
秦嶺國家植物園氣候垂直變化明顯,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建有“一河兩場三湖四館六區十八園”,一河是田峪河流域;二場指大門廣場、大型停車場;三湖指翠湖、太極湖、楓葉湖;四館指溫室館、標本館、科普館、古生物館;六區指田峪濕地恢復區、水生植物區、花卉引種試驗區、金牛坪游客接待區、殿鎮小城鎮區、首陽高山植物區等六個特色功能區;十八園指海棠園、竹園、槭樹科園等植物專科專類園,在這里共有植物1600多種,動物154種,昆蟲2000余種。。。光聽起來就知道這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動植物天堂。
“秦嶺國家植物園”也是全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體驗基地,里面有生態型的主題公園和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的科普館,尖端的科技體驗展項與VR體驗, 讓我們體味全新科技的同時,學習許多植物文化與科普知識。
園區還有可容納千人的宿營地,參觀游覽之余,還可以野炊、帳篷野營和戶外拓展訓練,近距離體驗自然生活。
行動起來,和我一起開啟探索中華自然之美的旅程吧~
總編輯特別提醒
以下是陽光報社總編輯、“少年家國信”負責人萬波的閱稿意見,供大家參考(都是寫出獲獎作品的干貨~)。
1、代表組委會感謝學校的組織及各位家長與同學們的積極參與。
2、600字的篇幅所限,一篇導游詞只能集中寫一個名片,也就是一個點,比如要么西影,要么大雁塔,要么不夜城,但不要同時寫。
3、要考慮所寫的名片到底“新”在哪里,體現了西安的什么變化,不必大而全。小而特,小而精最好。
4、作者作為城市主人,名片給自己生活帶來的美好感受可以融入其中。這樣既切題,又親切,有感染力。
5、不建議低年級同學寫歷史文化內涵太豐富的歷博等名片,孩子們不太好把握。
特別提醒老師和同學們:西安歷史文化名片很多,建議孩子們不要把寶貴的筆墨用來大段講歷史。希望大小作者們把目光和筆觸放在這些名片近年的變化,帶給今日西安人的新的感受,帶給今天的游客不同過去的體驗上,一個字,寫出西安的“新”來,通過一張張“新名片”的折射,告訴世界一個進步了的、美好了的新西安。
比如,從“渭河生態景觀帶”的角度寫渭河今天的清、綠、美,以及帶給市民(或本人)的新的生活體驗;從“中華水塔”或“秦嶺四寶”的角度寫大秦嶺;從“南門迎賓入城式”的角度寫西安古老與現代結合的魅力;從大雁塔南北廣場的角度寫大雁塔;從行政中心的角度寫北城巨變,從護城河、環城綠化帶和順城巷的角度寫古城墻……
總之,千年古城早已馳名天下,而今日西安的大美和巨變,許多是近年出現的,有些甚至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誕生時間短,在囯內和囯際的知名度、熱度還有待提高。而發現和宣傳它們,正是我們“小導游”活動的使命所在。
拜托各位同學、老師和校長啦!很期待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寫好這張新西安的新名片,獻禮十四運,推廣大西安。
關于短視頻…
A 受疫情影響,“名片”中的部分景點已限制出行,無法在第一現場取景拍攝,大家要在允許的前提下,先拍攝難度較低的素材畫面,無法拍攝的畫面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適當截取網絡素材,再結合文章內容配上音頻,完成最終制作。為適應視頻表達,可在錄制時對文本做適當改動。
B 計劃出版的圖書選稿正在編輯修改中。本次活動整體細則,請戳進去詳細閱覽→家國年度征文活動詳細內容。
實習編輯:萬靜